banner

文研院举办本学期邀访学者交流会(第六次)

发布时间:2021-05-06

2021年5月6日下午,文研院邀访学者交流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2021年春季学期邀访学者,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的余旸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现当代诗歌——诗歌与现实的紧张遭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张昭军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白玉冬、曹寅、陈瑞翾、杜永彬、黄晓春、马里扬、马忠文、聂溦萌、孙承晟、吴真、吴华峰、徐永明、韩笑等出席聆听并参与讨论。


交流会上,余旸老师列举并仔细串讲了《每天下午五点的墓园》、《在同事家做客》、《六年前》、《传奇诗》等数首当代诗歌,将文句背后指涉的历史事实娓娓道来。余老师指出,在当代诗歌对这些历史事实的讲述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采用社会学的分析,而更多是通过记忆和情感来考古,在历史现实下的深切感受,是诗人创作和我们回顾历史现场的重要资源。最后,余旸老师回到“当代诗歌与现实的紧张遭遇”这一主题,指出当代诗中很大一部分正和当代历史中剧烈变动的现实呼应;而现实不定,诗人用诗歌讲述现实,还要考虑种种因素,其中或许包括他们当时认识和眼界上的缺陷,但诗人依旧必须动用种种资源,以期书写真正的历史现场以及身处其中的自我。



余旸老师


交流会上,张昭军老师的报告从其硕士以来的研究和教学历程开始,点出其主攻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甚至文化史研究存在的边界不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张昭军老师阐述其理解的文化史:文化复兴、自觉、自信离不开文化自知,也就离不开文化史;从文化史学科与启蒙运动的产生渊源来看,启蒙民众和增进文化认同,是文化史最为基本的职责;中国近代文化史聚焦的,就是走什么道路的问;相比于现代学科的边界森严,文化史家的追求,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史。而后,张昭军老师回到近代历史,从人口、王朝、文化与文明列举中国近代历史叠加的问题,并以程朱理学为例阐述选择新文化的原因:政治和学术的恶性循环、精英文化的失信、理学的非理性等。再到五四之后,张昭军老师指出,讨论我们现在的文化,绝对不能绕开五四时期和新文化。最后,张昭军老师表达了虽然前方虽然艰难重重,但依然要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信心与期待。



张昭军老师


两位老师精彩的分享引发在场学者积极的讨论,本次邀访学者交流会也在热烈的研讨之后圆满结束。



撰稿:毛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