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院自初创以来的成长,离不开台前幕后诸多师生持久的努力。在光芒闪耀的学术群体之外,还有一批批在此学习、工作、成长的学生助理。他们怀着对学术的热情与向往,深度参与到平面设计、公众号运营、网站运营、国际事务联络、纪要撰稿、值班助理等各项工作中来,与二院人共同撑起这一片学者的天地。这个夏天,一批学生助理即将毕业,与文研院暂别。此去便是远行,不舍之下,文研院特为毕业助理举办欢送会,以寄祝福,更慰回忆。
6月20日上午,文研院学生助理毕业欢送会在静园二院208举行。十余位来自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系、中文系、经济学院、元培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助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活动。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为学生们寄语真挚的感谢与祝福。欢送会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
邓小南老师表示,许多同学都见证、陪伴着文研院的成长。疫情之下,同学们持续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协助文研院维持日常活动的开展。从2018年到现在,文研院已经举办过五届“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系列活动。实际上,同学们在文研院点点滴滴的工作、与学者的交往、创作海报和纪要的过程,就是在向学者们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传承。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出席典礼总让人不由感慨,“青春真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同学们面前还有不同的前路要奔赴。在文研院共克时艰的这段日子,相信会永铭刻在大家心中。邓老师最后表示:
“我想代表文研院向各位表达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也希望大家的前途光明灿烂,去往星辰大海!”
▴
邓小南老师为学生助理颁发证书
(右起:邓小南、杨卓、陈若铭、穆晨哲楠、顾晶、石子萱、聂矜诚、沈博)
▴
邓小南老师为学生助理颁发证书
(右起:邓小南、董佳宁、张雪洽、王东宇、刘建、谢筠婷)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届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思想史、海外华商史。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沈博同学是在文研院工作时间最长的学生助理之一,深度参与多次周年院庆与“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等大型活动。
“在导师张亚光老师的极力举荐下,我于文研院成立之初便有幸成为学生助理团队的一员,得享近水楼台之便利,亲身参与多场学术盛宴,接触并认识了赖建诚先生、Bertram Schefold教授、吴敏超老师等邀访学者。‘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在文研院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足以让我这个小小的学术追星人慢慢描摹出学问的模样。我曾不止一次在想,在数十年后,文研院终将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争鸣的一个典型案例。那么,未来的学术史和思想史将如何描述和理解我们的这个时代,以及在这个别致古朴的小院子里的人和事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同时也启发我思考以往对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的认识。”
▴
沈博与赖建诚教授(中)、导师张亚光老师(右)
合影于静园二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2019年至今间担任文研院海报设计助理,设计制作了文研五周年主视觉、2021年度荣誉讲座、百年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江山胜迹”系列讲座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是一个总靠某种整体性的身体感受去做出所谓道路选择的人,按理说一年前我就应离开北大,但身体似乎总是在告诉我,还不是离开的时候。这其中一定有二院的某种神秘晕染的造就。我期待接下来的时间里与二院产生更多重的关联,感谢在这里获得的精神上的滋养。‘肉身’的相聚如此重要,尽管在艰难的时代里,我们依然要寻找和创造这样的机会。”
▴
杨卓部分作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2019年至今担任文研院海报设计助理,加入之初即完成了“五四与现代中国”论坛的海报、会议手册等一系列工作。 2019-2021年同时担任学术活动的纪要撰稿工作,获得刘文飞教授等多位主讲人的肯定。
“感谢文研院在学科的藩篱之上维持着一片清新的净土。感谢渠老师,指导我们的海报,也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诗雨、天传,我每次经过熟悉的红门,都能看到熟悉的邓老师、渠老师的身影,总能感到开心和亲切。文研院让人感觉到在时而内卷又麻木的世界里面,其实有很多人特别地爱你,有爱才有传承。生活在一个有文研院的北大真的好幸运。”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22届学士。2020-2021年担任文研院英文翻译助理,负责活动预告、新闻等翻译工作。2021年至今担任文研院设计助理,设计速度快,效果精良,目前负责未名学者讲座系列设计工作。
“我对文研院的某种想象,就是推开二院的红门,门后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是包罗万象的,展现世界学术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的平台。一张张海报,就是一个个让我得以初识和探寻人类某一块知识领域或文明积淀的窗口。感谢文研院,让我得以通过设计的工作将自己与一个更大的学术共同体以特殊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自2017年成为学生助理以来,广泛参与中英文网站编辑、纪要撰稿、英文稿件翻译等工作。2018年起负责公众号编辑、排版、校对、配图工作。2021年秋季学期,文研院公众号改版升级,成为 “新版式”设计者“之一。
“我的七年燕园生活,很多时间都和二院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构成了我私人回忆非常珍贵的片段。在二院承担多种工作本身的收获或许还是次要的,这里充满信赖的工作感受,包括每周日来参加渠老师读书会的经历,都让我觉得自己的燕园生活有了一个亲近的依靠。”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届学士。自2019年起担任文研院网站运营助理,工作细致,认真负责,也会在日常工作中迸发出新奇的想法,给网站和新媒体工作带来活力和新意。
“担任文研院学生助理是一件奇妙的事,在这里我接触了本学科以外的世界,就像成为了一名斜杠青年,充实而有意义。祝福文研院未来发展顺利,薪火相传,我们与文研院不说再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届硕士,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自2021秋季学期开始担任英文编辑助理,协助文研院英文内容创作、翻译Newsletter稿件,包括新闻、邀访学者简介、邀访学者报告会等。
“如果未名湖是个海洋,那静园二院就是一片绿洲。三年一瞬,我从这里汲取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精华,领悟到思想之广度与厚度。一年的助理工作也加深了我对这方绿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毕业之际,衷心祝愿文研院在未来继续引学术之风。”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22届学士。自2021年加入英文编辑助理以来,协助文研院英文内容创作、翻译Newsletter稿件等工作,包括新闻、读书会、邀访学者报告会等内容。
“担任文研院英文助理的一年中,我通过丰富的讲座和会议接触到了更多前沿成果,拓展了自己的学科视野和知识体系。期待能够与文研院的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走上新的学习之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自2020年起担任纪要撰稿助理,主笔“叩问生命”、“文明之间”、“对话:多学科视野下的共和国史” 的多场重点学术活动,获得马忠文、刘国恩等资深学者的褒奖。
“时光飞逝如须臾,与二院有关的回忆总是闪着光。特别感谢二院的学者们,作为这里的灵魂,老师们总会在与我的交往中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长久以来,是与二院师友们之间或深或浅的缘分支持着我克服迷茫和困难。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无限续约做文研院的‘真爱粉’,和最好最棒的伙伴们一起徜徉学海,为二院发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劳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和地方政府治理。自2018年担任学术撰稿助理以来,撰稿篇目多且质量上乘,部分成果已刊发《北大史学·跨学科对话专号》。
“文研院在学生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参与其中实属幸运,更感到十分骄傲。我最大的收获和安定,来自于文研院多学科的交汇和碰撞,和‘组织’般温暖的存在。期待文研院继续静水流深,也希望自己瓢饮一碗清泉,于静水深流的沃土上涵养自己的学识,滋养自己的学术理想。”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2届学士。在文研院担任学生助理期间,勤勉奋进,曾为王汎森、扬之水、李水城、晏绍祥等多位学者的讲座撰写纪要。
“静园四时的风物、群贤毕至的学术盛会和温馨而热烈的学术讨论让文研院从遥不可及的殿堂变成了我所熟悉的精神家园。我将永远珍视在这里收获的触动、启发和美好,祝文研院越来越好。”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2届学士。自2021年秋季学期加入文研院起,热情主动,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曾担任巫鸿教授年度荣誉讲座学术纪要的撰稿。
“每一次听讲座,都仿佛跟着主讲人推开一扇新的窗户,我如是逐步理解图像表面下的奇诡瑰丽的风光。数十年后,当人们回头重温这些年文研院的活动,一定会将其视为学术争鸣与思想汇聚的典范。在她蓬勃发展的岁月里留下一年多小小的足迹,我感到幸运且温暖。在这里度过的日子将是我大学中最难忘的时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2届博士,研究领域为英国史。在2018—2019年间先后担任值班助理和纪要撰稿助理,工作踏实认真,不断拓宽边界,可胜任多语种、多学科、多类型学术活动的纪要撰写工作。
“没有新冠疫情的时候,来文研院听讲座的校内外人士总是络绎不绝,去晚了一般就占不到座位。做学生助理的这一年,我可以近距离地‘学术追星’,深入了解很多自己学科外的人文社科知识,也因此延伸阅读了不少社会学、人类学著作。感谢文研院各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也祝愿文研院越来越好!”
北京大学中文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文学。自2019年起担任值班助理以来,主动发挥专业优势,长期负责邀访学者交流会新闻稿撰写、视频字幕校对、稿件核对等工作,热情参与周年院庆等大型活动的筹备与现场支持工作。
“在文研院当学生助理于我是学习、科研之外的加油站。静园的四时景物各有风致,结束工作后,迈出二院门槛时看到的云光月色总让我忍不住打开相机。最让我感怀的,还是文研院可敬可爱的老师们和各位博学、平易的邀访学者。有幸和文研院相遇,以后也请多多关照了!”
▴
石子萱与第十二期邀访学者赵丙祥老师合影
(赵老师曾在其撰写硕士论文期间给予重要启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领域为社会调查与政策评估。2017-2018年担任文研院值班助理,热情参与学术展览、周年庆等大型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同时推荐多位优秀的同学充实工作队伍。
“很幸运能在初入燕园、懵懵懂懂之时,就与同样‘年轻’的文研院结缘。六年来,文研院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片激活思想、涵育学术的乐土,也用一场场密集、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滋养了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在这里打开视野,感受思想交锋的锐利与魅力。每次来到二院,都有一种活泼泼的欢欣感;走时,则收获了沉甸甸的知识上的富足。”
最后,渠敬东老师作总结赠言。文研院六年来邀请各个学科最好的学者来交流讨论,某种意义上是为学问的后辈提供一个滋养的园地。在这里与同学进行交流的学者们,都带着音容笑貌和平常生活的气息。真学问不在浩卷叠帙的故纸堆里,而在此处。文字中的千言万言,就是这些鲜活的点滴汇聚而来的。文研院是一个“万花筒”,期待一批一批的年轻学子走入这里,接受碰撞,有时就是这短暂的相聚,就足以影响许多人的一生。“作为师长,我们感动于曾经相处的回忆,更羡慕你们正当青春。今后,在你们所不知道的地方,老师们还会在你们的身上连接不同的新的故事。”
燕园情,千千结,莫问少年心事。带着回忆与感动,身为文研院一份子的他们从二院毕业了,但盼有朝一日燕归来,入园再话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