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十三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发布时间:2022-09-08




在老舍先生笔下,中秋前后是北京最美丽的时候。“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文研院陆续迎来了来自海内外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新一届邀访学者。9月5日下午,第十三期邀访学者欢迎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欢迎会开始前,同期学人在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二院。今年9月,文研院将迈入建院的第六个年头。暑期期间,文研院同仁利用二院的地下空间筹备了“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文研院六周年纪念展”。参观中,透过一张张精彩的照片,一件件记录着脚印的实物,邓小南和渠敬东老师为邀访学者讲述了那些发生在文研院内外的学人故事。



十三期邀访学者参观文研院纪念展


欢迎会以一段文研院制作的五周年视频开场,随后由文研院院长邓小南老师致辞。邓老师指出,学者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空间——不仅需要沉潜思考的时间,也需要交往商榷的时间;既要有物理的空间,也要有精神的空间。二院,正是学者们的精神家园,这里随处可见的交谈、久久不歇的笑声,是构建学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部分。邓老师表示,当前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对文研院定力的一种考验。文研院会逆势而上、坚守宗旨,与学界同仁一道探索未来学术之希望。


文研院一直倡导宽松、活泼的学术氛围,鼓励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渠敬东老师在发言中指出,交流之于人文学术,正如理科生做实验,而当下的学术环境越来越走向封闭,学术限于同行讨论,校园里很难再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自由讨论的学术空气。然而,大学的本质恰恰在于自由与开放。他始终认为,只有非同行学者之间的坦诚交流,才能触及更根本的学术问题。文研院希望将学者带回本来的样子,这要仰仗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与支持。此外,渠敬东老师也向各位邀访学者系统介绍了文研院的核心议题以及文研院的日常学术活动安排。


十二期邀访学者代表刘清华老师在线上分享驻访经历


刘清华老师作为往期邀访学者代表,通过线上重回二院。一段文研院为十二期邀访学者制作的欢送会视频,将他拉回到那段封闭在校的难忘岁月。“珍惜相聚”是刘清华老师在分享中提及的关键词,他指出,当下的不确定性让“相聚”变得更加难得。此外,刘清华老师也非常认同渠敬东老师所谓的要做“有情义”的学术。他指出,不讨论真问题、真感情,似乎已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困境。文研院是个有“情义”的地方,他祝愿新一期邀访学者在此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另一位往期学者赵丙祥老师在分享中回顾了文研院跨学科的学术环境带给他的思想启迪,他指出,学问做到一定程度,不同的学科领域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则是学问的内在关联。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赵老师表示他近年来关注先秦神话,但先行研究对考古资料的关注并不多。在与同期考古学者梁云老师的深入交流中,他萌生了到考古工地学习的想法。同样地,赵老师也回顾了在文研院与各位学友结下的深厚情谊。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在临终前曾说:“友谊,是多么美好的东西”。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赵丙祥老师指出,这种美好的东西串联起了当时所有学科的知识精英。在他的心目中,文研院是当下最好的学术共同体意义上的交流平台。


部分学者在线上平台参加欢迎会


接下来,新一期邀访学者各自作了简短介绍。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潘光哲老师和来自海外的Woodward老师、Dussel老师目前分别在北京、香港、佛山等地隔离,其他尚有几位老师因局部疫情波动,也通过线上平台参加了欢迎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孟宪实老师精研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献。听了各位老师的介绍后,他兴奋地说:“北大的传统精神要在文研院重新发扬”。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金以林老师是研究国民党史的专家,他希望借助文研院的驻访机会,继续沉淀自己的学术与研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应星老师是文研院的老朋友,他自陈其学术生涯得益于交叉学科的学术滋养,并希望在文研院可以与更多学科,尤其是历史学者有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学习。复旦大学王振忠老师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地理、明清史、域外文献和东亚海域史研究,近年来尤为关注徽州文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宪实老师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学院的Enrique Stephanus Dussel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产业组织等相关的研究,当前正在佛山接受疫情隔离。他也是访问文研院的首位墨西哥籍学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Keith Adam Woodward教授是一位人文地理学者,目前关注空间与情感等问题。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潘光哲老师目前也在北京接受疫情隔离,他在简短的发言中回忆了他20年前初访北大的体验。他熟稔胡适、傅斯年等近代学人文献,也很愿意与大陆学者分享关于台湾学界、社会的新动向。


欢迎会现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卫国老师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史学史、明清中朝关系史,近年来倾力于整理郑天挺先生的遗稿。他表示郑天挺在南开大学开创的学风与北大渊源有自,可谓一脉相承。清华大学法学院赵晓力老师研究的是法理学和政治哲学,近年来的学术兴趣转向了中国家庭问题的研究。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唐克扬老师有着丰富的跨学科求学生涯,他出身理工科,曾在中文系、艺术史系念过书,后转投建筑设计领域。唐克扬老师说,多年来推动他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的动力是“对身边的事情感兴趣”。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万海松老师主要从事巴赫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他希望在文研院驻访期间,通过“对话”寻找自己的位置,获得收益。


上海音乐学院徐欣老师


上海音乐学院徐欣老师从事的是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其所属之学科英文名为“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这更符合她对自己所作研究的定位——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成晴老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尤其关注唐人写卷到宋人刻本的历史演变。文研院的幽雅的环境让他想起严耕望先生的名篇《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他期待在文研院与各位师友切磋问学。敦煌研究院的张小刚老师主要从事石窟考古、敦煌学的研究,他希望在驻访期间继续深化敦煌研究院与文研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欢迎会次日,社科院近代史所金以林老师做了“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共产国际的解散”的报告,正式开启了新一期的邀访学者学术活动。


金以林老师在报告现场


第一场邀访学者报告会结束后,学者们在小院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