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系列”首讲在北大文研院举办——知名学者陈来、李中华讲述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冯友兰的“学术人生”

发布时间:2023-04-10

“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是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联合开办“蔡元培讲座”(十八届)、“汤用彤讲座”(十九届)之后新推出的品牌系列讲座,以“时代”“学术”“人生”为关键词,展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在时代变迁中追求真理、潜心为学的学术人生,以激励后人,汇通中西。首场讲座由中国文化书院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于49日下午在二体B102报告厅举行。



 

首场讲座邀请到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担任主讲,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李中华教授主持及评议,以“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宗旨与精神境界”为题,讲述冯友兰先生的学术人生。北京大学王博副校长、孙庆伟副校长、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等出席现场。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做开场主持,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先生致辞,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视频致辞。



陈来教授主讲

 

讲座中,陈来教授指出:冯友兰先生在他逝世的前半年,自拟了一幅95岁的预寿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这是他在晚年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即将最后完成之时,对自己一生学问所作的总结。三史、六书凝结了冯先生一生的思想学术。那么,三史与六书之间,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之道、一个始终不变的思想线索呢?回答是肯定的。三史与六书虽然各为史论,三史之间的跨度也达50年之久,但其间始终贯穿着他一贯的强烈的文化信念,这就是旧邦新命的观念,这一观念既是文化信念,也是政治信念。旧邦新命就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而这一主题是和中华民族在整个20世纪从挫折中奋起的历史、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从失落走向振兴的历史、和中国作为民族国家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化的奋斗历程紧紧相联系的。旧邦新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的特性在哲学家观念中的提炼。冯先生始终是把自己和民族生命与民族文化的兴亡联为一体的哲学家。



评议环节

 

评议环节中,李中华教授指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中国哲学从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转化、转型所做出的贡献。冯先生所立意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启示,他在30年代就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哲学助力。



王博副校长发言



孙庆伟副校长发言

 

最后,主持人李中华教授邀请与会嘉宾发言。王博副校长在发言时说:导师朱伯昆先生曾是冯友兰先生的助手,经常和他讲起冯先生。回忆起这些名字,本身就能勾连起一个北大的中国哲学传统;论从史出,冯先生在哲学理论体系上新的建构立足于对哲学史充分的研究和整理,进而创造出思想的道场。冯友兰先生当时提出的旧邦新命一方面是实事,另一方面是使命。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就是一种历史的工作,也是创造的工作,也同样具有这样一种意义。孙庆伟副校长指出:陈来教授讲冯先生当年的道学气象,这种气象是可感知、可体验的。这种哲学并不远离生活,而是在现实当中可以通过努力达成。这种气象对于北大的文科来讲尤其关键。



杨立华教授发言



邓小南教授发言

 

杨立华教授指出今天的讲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复原陈来老师、李中华老师在冯先生身边的现场感。每一场讲座都是思想现场,学术和思想通过这样的现场得以传承、延续。袁明教授回忆起与晚年的冯友兰先生在未名湖边相遇的场景,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君子对自身的要求和对家国的情怀。邓小南教授谈到不必把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做完全两分式的切割,胡适是立足于批评的,冯友兰先生立足于一种理解的同情。但这是推进中华文明光辉再现路途上两种不同的努力,应以更长远、融通的视角去看待。冯先生的一生历尽坎坷,经历世事沧桑之后,才达到思想上通达的改变和高明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