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余辉、张震谈“为什么要通过图像研究历史?”、“为什么用情境分析法研究乾隆朝宫廷绘画”

发布时间:2023-05-25

2023年5月18日下午,文研院邀访学者交流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2023年春季学期邀访学者,故宫博物院的余辉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要通过图像研究历史?》,浙江大学的张震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用情境分析法研究乾隆朝宫廷绘画》,同期邀访学者胡成、谢地坤、王辉、姚治华、朱天曙、林岩、廖钦彬、西村阳子、翟韬、宋婧、鞠熙、郜同麟、郭小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包华石老师,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副主任蒋人和老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老师,文研院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余辉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回忆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美术时老师杨建侯语重心长的寄语,“不管以后到了什么相关岗位上,都要坚持作画”。余老师后来回味,杨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学生们成为“画家”而非“画工”。后来余老师考入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师从薄松年先生,进入艺术史的学习与研究领域,毕业之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古代绘画的鉴定与研究,余老师笑称为“误入正途”。余老师着重分享了自己对图像考据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史上每一幅图像都是历史巨树上的一片树叶,都反映了产生它们生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图像考据则是对这一片片树叶进行时空和人文的分析与考证,向艺术史和历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可靠的形象资料,开辟认识古代物质世界和形象历史的直观渠道,就如同文献考据成果一样,不断地向历史学提供文本证据。



余辉老师分享


图像考据学与历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结合是实现这个提供的必要前提,图像考据的结论最终会成为艺术史和历史学的有力的形象证据。目前,历史学家比以往更加注重从图像里获知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它视为与文文材料和考古发掘成果一样重要的证据,对历史学家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证据来源。查证图像的真伪、时代、作者和内容等问题是艺术史家特别是图像考据者的基本职责,只要历史学家需要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证据,就绕不开图像考据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图像考据学是联系艺术史家和历史学家的学术纽带,历史学家与艺术史家的合作将成为时代的必然。比较复杂的是,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至今尚有争议,使之难以定论,尤其不要把今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所做的判断投射到古代图像中去。如“文革”结束后,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争论是一回事,研究清代一系列清剿太平天国的诸多历史画和功臣像则是另外一回事,应当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这些绘画,当时完成的历史图像不是为今人的争论作准备的,而是为了记录当时的那段历史和当时执政者的政治判断。英国学者哈斯克尔认为:“在历史学家能够有效利用一条视觉材料之前,不管(这材料)多么无关紧要、多么简单,他都必须弄清楚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是否可信、是何时出于何种目的被制作出来,甚至还要知道当时人们是认为它美还是不美。”图像考据者尤其如此。




余老师以自己对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卷的分析为例。此画展现了成化皇帝朱见深携七子及后妃、太监在宫中欢度元宵节的三场盛况,表现出此时太监在宫廷活动、地位的变化。余辉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是通过发式分别画中年龄相近的小皇子与小太监玩伴。通过文献与图像的对比,可以从礼治、习俗、生理等方面的因素来确认二者发式的区别。二是发现图中诸皇子特别是太子朱祐樘的状况。余老师发现此时15岁的太子朱祐樘与9岁半的弟弟朱祐杬对坐,且身高几乎相同,令人诧异。在这一点上,图像与文献记载也形成对照,印证了朱祐樘从小以来的身体状况。余老师通过分析这幅明代画作后认为,明宪宗在主政期间,因口吃和其他原因,很少召见大臣议事,任用一大批与太监有私交的传奉官,更多地与太监们沉溺于行乐之中。这套宪宗行乐题材的长卷标志着他与太监们的娱乐活动形成了规模化、常态化和家庭化,体现明代宫廷太监权势逐渐走高的现象。


张震老师介绍,故宫博物员绘画库有五万多件文物,其中两千多件宋元绘画,皆为一级作品,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这些藏品。而有大约一万五千件是清代宫廷绘画,在这其中又有70%以上是乾隆朝宫廷绘画。在十多年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其实这一时段的历史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留存的文献也是十分充裕。在薛永年先生的严格要求下,张老师广泛阅读词臣文集、皇帝文集与著录文献,积累历史的感觉、重建文化的情境,以研究乾隆内府的绘画鉴藏,完成博士论文《“因画名室”与乾隆内府鉴藏,为研究乾隆内府宫廷绘画奠定了基础。张老师认为,尽管近十年来清代宫廷绘画成为宫廷史、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此前还没有学者把“乾隆朝宫殿装饰画”这一重要的类别,单独进行归类、研究,也很少进行情境分析法研究。张老师分享,大学时期学习的考古学理论知识以及后来接触到的艺术社会学对自己的研究影响很深,平时自己对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的兴趣也有助于自己研究中的探索。张老师谈到,在文研院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研究的意义所在。绘画、图像不仅作为艺术品,也作为特殊的媒介,传达或寄托了其他媒介、物品无法替代的、隐晦的、独有的内涵、意义、意志。绘画寄托的古代人的复杂的世界观、精神世界。美术史研究能补充的重大历史问题十分有限,多数是中间层次的、有趣的、风雅而无关政治大局的案例。如果艺术是春雨,那么研究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分析艺术如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解决美术史特有的、结构性的问题。




张震老师以自己正在关注的《雍正十二美人图》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思路。《雍正十二美人图》展现十二美人与空间、装饰的关系,其中包含大量值得深入思考的细节与谜题。张震老师认为,可以根据文献与图像,对可把握的许多细节线索入手,分析图中美人的身份及其意义——“十二美人”是美人还是后妃?她们各自的身份能否得到确认?一种可能的观点是,“十二美人”是一位受到皇帝宠爱的后妃所扮,她在每一种服饰中的扮演配合了自然景观与所处空间,对应了十二月令。美人与后妃的辨别还可以与后来乾隆时期继续出现的三幅佚名后妃图以及后妃所处的深柳读书堂空间联系起来。《雍正十二美人图》将雍正时期宫廷后妃的身份、规格与流行风尚生动地体现出来。至于图绘背后的深意,也可以结合图像、文字进行立体考证。


两位老师精彩的分享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积极讨论,本次邀访学者交流会也在热烈的研讨之后圆满结束。



撰稿:赵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