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玛丽·米勒:形成中的艺术 :玛雅艺术制作

发布时间:2021-10-18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项目作为一个致力于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每年邀请一位艺术史领域的一流学者举办主题讲座,于贝尔曼、巫鸿、埃尔斯纳、米切尔、科律格等人曾受邀主讲。该项目希望体现OCAT研究中心的学术主旨:知识、思想与研究,提倡当代艺术史及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


OCAT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院分享共同的使命,希望借由类似的活动,协助国内思想界和美术界深入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并为彼此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直接互动平台。为此,双方决定协同举办该项目2021年度讲座,邀请著名艺术史学者、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达瑞奥·冈博尼主讲。他将围绕“现代主义、无偶像论与宗教”的主题,发表三场演讲,借由阿斯曼的“摩西区分”宗教理论展开对与现代主义精神特质的思考。我们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讲座预告、观看信息,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OCAT研究中心

合作讲座


形成中的艺术

玛雅艺术制作


(共三讲)



时 间:2021年10月29日–10月31日

主讲人:玛丽·米勒 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

形 式:Zoom会议

直 播:雅昌艺术头条、在艺、哔哩哔哩

语 言:中英文同声传译

内容提要

1519年西班牙人入侵之际,墨西哥同美洲的其他地区一样,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立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完整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既体现在物质文化之中,又表露于非物质文化之中。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前西班牙时期艺术与建筑中的世界观,揭示世界上最伟大的创造传统之一。本次系列讲座将从几个方面来体察以下几个视角中显现出的古代美洲的意涵和美学:原住民文字系统——其破译带来了新的历史叙事;考古学——使得新材料及相关历史的新角度和新理解不断浮出水面;图像学——揭示了欧洲中心主义话语中所谓的“发现”和“征服”之下受到压抑的宗教意义与信仰模式。


三场讲座将聚焦前西班牙时期的历史,将其置于广义上的玛雅地区内进行探讨。这个地理范围包含五个现代国家:洪都拉斯、伯利兹、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北部和墨西哥南部。其中将特别关注墨西哥南部(塔巴斯科州、恰帕斯州、坎佩切州、金塔纳罗奥州和尤卡坦州)和危地马拉的佩腾省。主讲人玛丽·米勒博士将从使得表现成为可能的材料和技术出发,谈到8世纪玛雅人的艺术制作实践,并将创新与停滞二者同时作为创造性表现的重要表征。此外,她还将论及前西班牙时期艺术如何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的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市场,及其未来的前景。


第一讲

玛雅世界

对材料的探索和对物质性的把握


时  间:10月29日 上午9:30-12:30

回应题目:仰韶文化彩陶的鱼鸟化生主题

对谈嘉宾: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ZOOM号:860 7906 9948 密码:555555


美洲居民早在史前时期从亚洲迁徙而来。因此,无论是移民还是那些留在原地的人们都没有保留对过去事实的记忆。不管是在尤卡坦还是在西伯利亚,只有在上千年的牙齿化石中,某种意义上的时间线才得以记录。除犬类以外,美洲移民者几乎没有带来任何东西——他们既没有带来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种子,也没有带来轮子的知识。在美洲,移民们大量猎杀大型动物群,培育土豆和玉米这些当地天然的谷物及主食作物,驯养诸如豚鼠、火鸡、狗等小型动物作为食物。5000年前,早期文明的一些蛛丝马迹就已崭露头角。然而,直到约3500年前,即使是只有村落规模的稳定的社群才普遍出现于古代墨西哥和中美洲北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美地区(Mesoamerica)。说着不同语言的中美地区古代人民开始利用他们所能获得的材料,制作出图像和力量都经久不衰的作品。其中,古代玛雅人对此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


在第一讲中,我们将玛雅世界的物质性、地理和气候置于一种永久性记录的形成过程中进行考察。在这种语境下,玛雅世界的这三种面向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具有延续至今的美学力量。我们还会将金字塔的概念、纪念碑性的重要性,以及公共陈设的实践这三者与一些小型的、手持的、私人的物件的制作与使用进行并置对照。稀缺性、使用某些材料的困难,以及价值系统将是这些讨论探索的核心。


第二讲

玛雅艺术

艺术如何变化,如何保持不变


时  间:10月30日 上午9:30-12:30

回应题目:艺术沿革随想十三条

对谈嘉宾:王海城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

ZOOM号:829 1361 1475 密码:666666


玛雅艺术的历史通常被看作是创新的历史。但是,究竟是什么给艺术发展带来了变化,又是何者导向了停滞?在带有诸多局限的现代知识范畴内,我们如何看待并理解玛雅人在能够驾驭各种材料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变化与停滞,如何评估其所在的政治与朝代背景?我们可以借鉴对其他传统的考察,来了解变化产生的始终吗?在这一讲中,我们首先会考察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变革,但不同于创造的惯常叙事,我们将转而专注于另一种叙述,即停滞、延续和重复背后的推动力。


第一个考察对象是危地马拉的帝卡尔(Tikal)城,特别是公元692-790年间每二十年建造一次的双金字塔群(Twin Pyramid Groups)。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大型建筑复合体愈加趋于规范化和程式化,其高度几何化的建筑设计中的雕塑也是如此,无论是具象的还是纯文字性的都具备这一特征。事实上,帝卡尔的建筑与美学表达是所有玛雅城市中最具一致性的,它是如此地高度统一,乃至于在一个其他城市总在不断实验的世界里,它常常被视为一个异类。然而,双金字塔群呈现的这种严格的自我复制的特点,不仅没有引来众多兴趣与好奇,反而鲜有学术思考涉足其中。在这一讲中,我们将论证“复制”实际上也可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动态研究对象。


以此为目的,另一个考察对象是模制陶俑的发展。重点将放在墨西哥哈伊那岛(Jaina Island)的墓葬中发现的陶俑。在公元第一个千年里,玛雅人开始使用模具,在此期间,整个玛雅地区对模具的使用时断时续。但在公元700-900年间,模具成为了小型雕像的主要特征。这类小型雕像通常是以手持式的人类或动物造型呈现。当模具进入艺术制作体系时,标准化的表现形式就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在这一讲中,我们还将探讨标准化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被视作一种维护和规范信仰体系及其实践的方式。


第三讲

玛雅艺术:艺术如何变化,如何保持不变


时  间:10月31日 上午9:30-12:30

回应题目:同群还是异类:美国博物馆中的中国

对谈嘉宾:徐坚 上海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ZOOM号:817 1803 1681 密码:123456


在第一讲中,我们已经谈到了欧洲人对中美地区的探索与开发。正如欧洲探险家们所发现的那样,大部分玛雅地区缺乏可供开采的贵重金属。此外,很多玛雅人在沦为俘虏后,不幸死于欧洲人带来的疾病。由于这些原因,虽然当时来自欧洲人的压迫普遍存在,且侵略时有爆发,但是只要玛雅人信奉基督教,他们遭受的掠夺就会少于美洲其他地区。他们虽然通常并不居住在象征着玛雅文明的伟大“遗迹”之中,但就生活在附近,可是欧洲殖民者们却对这些遗址知之甚少。直到18世纪晚期,旅行者们才开始系统地找寻过去的踪迹。这一探索过程在1821年墨西哥从西班牙人的掌控中独立出来后迅速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系统的考古学开始揭示藏匿于地下的玛雅历史。到了1900年,大量玛雅城市的发现足以广泛确立“玛雅文明”在历史中的存在。尽管古代玛雅人的各种符号与碑文常被异想天开地归功于“丢失的以色列十支派”(the Lost Tribes of Israel)、亚特兰蒂斯或其他文明的发明,但是包含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在内的当代玛雅地区与那些久被遗弃的古代城市之间的联系已变得明晰。


在对这个重要古代文明及其现存遗产进行引人入胜的揭示的同时,另一种对欧洲传统以外的艺术,即“原始艺术”(the primitive)的研究趋势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作为19世纪人类学的产物,“原始艺术”把文化分为野蛮的、未开化的,或者文明的。这种分类法呈现了一套处于发展中的阶层体系,在此之中,狩猎者和采集者们可以说是处在一条通往现代欧洲实践的道路上。在整个20世纪期间,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的艺术都带着这种新命名法的镣铐。“原始艺术”的概念最早形成于自然历史博物馆,诞生在人种志收藏的语境之中,而这些收藏取自欧洲人在殖民时期占为己有的各类物品。“原始艺术”对制作者、传统和物质性作出了诸多假定,维护着经济上和帝国主义的欧洲权威和殖民主权。


二战后,“原始艺术”这个名词开始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进入艺术博物馆。其中的典型大概就是纳尔逊·洛克菲勒在1954年建立的原始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Primitive Art)。这座博物馆后来在1981年变身成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迈克尔·洛克菲勒原始艺术厅(Michael Rockefeller Wing for Primitive Art)。在最后一讲中,我们将探讨玛雅艺术在艺术博物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义,并试图洞悉支撑其纳藏背后的市场力量及其在2021年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学术主持:

巫 鸿 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


主持人:

郭伟其 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令仪 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


主讲人简介


玛丽·米勒

Mary Miller

现任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她于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身为古代美洲艺术的专家,米勒博士既是学者又是策展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构领导者。


在其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米勒博士不仅撰写了众多学术文章,还撰写并合著了许多知名著作,其中包括《博南帕克壁画》(1986)、《中美地区艺术》(1986,现已再版至第六版)、《古代墨西哥和玛雅人的符号与神祇》[1993,与卡尔·陶布(Karl Taube)合著]、《玛雅艺术与建筑》[1999,现有新版本与梅根·奥尼尔(Megan O’Neil)合著]。在对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馆藏的,由被殖民的阿兹特克原住民绘制的稀有地图做了深入研究之后,米勒与芭芭拉·芒迪(Barbara Mundy)一起编写了《墨西哥城的地图绘制》(2012)一书。次年,她又与克劳迪娅·布里滕娜姆(Claudia Brittenham)合著出版了《玛雅晚期宫廷景观:对博南帕克壁画的思考》(2013)。


米勒博士有着丰富而优秀的策展经历,她与琳达·谢尔(Linda Schele)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金贝尔美术馆共同策划的“诸王的血脉”(1986),便是一场堪称里程碑式的展览。她还主持策划了发生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古代玛雅的宫廷艺术”(1994)展览。


作为一位高等教育领域以及人文学科的引领者,米勒博士屡获殊荣。在加入盖蒂研究中心之前,米勒博士长期任教于耶鲁大学,同时担任若干管理职务。2008-2014年间,米勒博士成为了耶鲁学院的首位女性院长。她在耶鲁任职期间,还兼任了艺术史系主任、拉丁美洲研究委员会会长、考古学研究项目研究生顾问、女性教员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2016-2018年间,米勒博士担任耶鲁大学西校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作为盖蒂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她致力于开展前西班牙时期艺术所有权历史(Pre-Hispanic Art Provenance)研究,推动践行“多元、公正、友好和包容”(DEAI)的机构使命,努力创造多种多样的机会,鼓励学界与社区参与到机构的活动与发展中来。


米勒博士有关古代墨西哥和玛雅人的著作曾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1988年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项,1996年古根海姆奖。1994年,米勒博士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此外,她还数次应邀在各类国际知名讲座上发表演讲,这些著名讲座包括2010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第59届梅隆讲座,2015年剑桥大学斯莱德讲座,2021年哈佛大学塔蒂亚娜·普罗斯库里亚科夫奖讲座(Tatiana Proskouriakoff Award Lecture)。2022年,耶鲁大学将授予她研究生院校友最高荣誉——威尔伯十字勋章。



主办单位

OCAT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支持单位

OCT华侨城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