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刘耀荃:鹭江村的社会调查

发布时间:2020-10-25

本期“杨庆堃专题”推送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杨庆堃硕士论文《邹平市集之研究》的“引论——市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第二篇是岭南大学原1950级毕业生刘耀荃所写的回忆短文《鹭江村的社会调查》,第三篇是杨庆堃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的论文《都市社会结构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引论”中杨庆堃回顾了硕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学术史材料。从跟着杨开道去邹平进行“一般的农村社会观察”,到接受“派克教授的指导”,早期燕京学派和芝加哥的人文区位学深刻地影响了杨庆堃的调查和写作,他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而对于自然群体间的功能的互倚形势——“区位的境界”(Ecological Order)的强调,也一直贯穿在杨庆堃后来的研究当中。1947年杨庆堃从华盛顿大学回国之后,被聘为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该系专门开设了“社区研究专业”,选修“社区专题研究”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有计划地去学校附近的鹭江村开展了“社区研究”(Community Study),经杨庆堃指导之后写成了数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本次推送的第二篇文章即是其中一位学生的回忆。而杨庆堃晚年关于都市结构的文章,仍然着眼于社区构成的地区安排——即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可以说是和早年的研究遥相呼应并且一脉相承的。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城镇布局的比较,讨论了乡土社会进入到工业化时代之后可能发生的改变,其预见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鹭江村的社会调查

文 | 刘耀荃

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助教,原50级毕业生



“社区研究”计划


1947年夏天,杨庆堃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回国,即将被岭南大学聘为社会学系主任。他到岭大不久,就开始计划在学校附近的农村开展“社区研究”(Community Study),要搞这种研究的原因和目的是:


(一)“社区研究”是美国社会学界中最流行和最吃香的一种研究方法,有人用这种方法著书而大大出了名。他特别举出米德(Mead)的《The Middle Town》一书为例,并制定为必读参考书。认为这种研究在中国也是大有前途的。


(二)抗日战争前,赛珍珠的丈夫贝克教授(Prof. Buck)在金陵大学主持一项中国农村经济调查计划,从而奠定了他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现在搞中国农村的社区研究,就是要在贝克调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费孝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搞的社会调查也是采用社区调查的方法,写出了两本书,而杨本人是费在燕京大学时的同学,过去在华北和费合作,也搞过一些农村社会调查,有经验,有成功的把握。


(四)岭大社会系,在抗日战争前也曾在附近的农村(凤凰村)进行过社会调查,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供参考,也可说是继承岭大社会学系过去的传统。


费孝通 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调查地点的选择


“社区研究”计划,本来准备包括城市和农村,而实际只有农村的社会调查。选择鹭江村为重点调查的理由是:


(一)鹭江地点适中,离学校不远,交通方便;


(二)村庄人口数目也比较适中,不多不少,而且居住相当集中;


(三)村民基本上以农业生产为主,但生产种类较多,水稻、蔬菜、塘鱼、水果、副业等都各占一定比重,能代表华南城市郊区农村经济的类型;


(四)村内有两个大姓(车、莫),封建家庭色彩比较浓厚,在华南农村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岭大有些学生是该村人,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利用。


鹭江村莫族振裕堂旧照



调查活动的手段


(一)在未进村调查之前,从善后救济署弄来一批黄豆等分发给村民。又从广州市地政局拿到一份比例尺很大的鹭江村土地、田亩地图,取得土地资料。通过发放救济物资的名册掌握村里基本情况,特别是人口和贫富分化方面的情况。


(二)办农民夜校,取得村民好感。


(三)得当地势力对调查的支持和保护。


(四)雇个别农民提供除学生调查以外的材料。


(五)通过开设课堂,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开展学术研究或撰写毕业论文等收集材料。



“专题研究”课程


“专题研究”课是高年级的课程,是社会学系社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选修学生就成为鹭江村的调查力量。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每人都选定一个研究项目,作为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题目,其中又以有关鹭江村的调查研究项目为主。比较重要的项目有:


一、鹭江村的人口结构;


二、鹭江村的土地关系;


三、鹭江村的居民职业;


四、鹭江村的社会变迁(社会阶层的变动);


五、鹭江村的权力结构。


此外,还有关于婚姻、宗教迷信、语言和风俗习惯、儿童生活……等等,选修课程的学生以单独或两人合作的方式负责调查和写出论文。


研究项目分配后,由各人拟出论文提纲和调查项目、表格等等,然后拿到班上大家讨论,最后由杨师审核定稿,再分头下乡,进行实施调查。在调查和撰写论文如遇问题或困难或没把握时,就提到班上讨论。


记得班上提到的理论如: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如认为“中国地大物不博;人多,可耕地少;如果不减少人口,任何社会改革或实施任何社会制度都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不可能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二)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上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是合乎生物界的生存竞争规律的。富人少穷人多,形成所谓“社会金字塔”,是正常的现象。问题不在于“社会金字塔”的存在,而是组成“金字塔”的各个不同阶层之间的上下流动发生了障碍才产生出种种社会问题,只要各阶层之间的“阶梯”和“筛子”能保持畅通无阻,有升有降,就可保持社会的稳定,使社会上人人都感到满意……等等。


这一类观点,后来有的被认为是反动的。


广州解放后,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调查继续进行,许多毕业论文都在解放后的1950年完成。自杨师走后,鹭江村调查已结束了。农民夜校和医疗站还继续办。接任系主任的伍锐麟教授也曾计划让“社会调查的学生继续到鹭江进行调查实习”(与杨师的研究计划没有关系)。不久,鹭江村开展清匪反霸运动,岭南大学的调查也遭控诉,夜校医疗站相继停办,鹭江村调查遂告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