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文藻先生对非汉族团的民族志倡议开始,燕京学派就开始了将社区研究的方法运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尝试。这种尝试,主要是基于功能理论的基础,希望将民族志社会学发展得更为全面。吴文藻先生给费孝通和王同惠合著的《花篮瑶社会组织》的序言对此理念有明白的阐述,也最见他与学生之间同道而共情的缘分。1938年吴文藻离开燕大,在云南大学创建社会学系,在直面战时中国之现实的同时,又将燕京社会学研究中国边疆的理念前所未有地推进到第一线的田野工作中。燕京学派第二代中在边疆民族志中最有成就的两位学者,李安宅和林耀华,在西南后方的不同田野中,以非凡的毅力将燕京社会学的社会学民族志设想与甘南,川康地区的宗教与社会结合起来。李安宅将格鲁派重镇拉卜楞寺视为政区单位,佛寺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结构,仍然可见早期燕京学派对社区边界的概念构造。在抗战时期的西南,出生于1910年代末的社会学子,在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的组织和亲身教导下,成为继承燕京社会学理想的第三代学人。
本期我们分别选取了吴文藻为《花篮瑶社会组织》撰写序言第三节、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中“正月祈祷”一节以及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中“社会结构”一章,以呈现燕京学派三代学人在边疆社区研究中的推进。
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
正月祈祷
文 | 李安宅
在这个节期,有两种活动在寺院内进行。第一种活动是在大经堂里聚会,第二种活动根据俗家的观点才是真正的公开聚会。
在大经堂里每日举行七次聚会,由初三到十七,第一次聚会是照例每日举行的早晨祈祷会(Cog-tshogs),由启明至日出,所有寺院僧众都参加这次会。这一次的特点是每一僧分到125枚铜元的布施。
第二次聚会是在大经堂外面广场上举行的,那个地方叫作多夏尔(Rdo-gzal),聚会本身叫作松曲札(Gsun-chos-grwa),等于在曲托(Chos-thog)季节的早曲札(Cog-chos-grwa)。教务长主持这次会,首先学士待位生参加考试,然后就释迦佛的生平,次第论和弥勒五著等进行讲解。
第三次聚会是正式午后会(Dgon-tshigs-tshogs),不同处在于每一个僧人得到一餐饭和有三份酥油的茶。会场中年轻的分成三组,其余的人分成三群。每一组到厨房去三次,回来再三次到大经堂,每一次都给不同的群众分酥油茶。将大块酥油放入热茶筒内,每一筒分给三个人,假定在筒中有剩余的茶,即注入一个大木箱中,监督站在箱旁。假定有过多的酥油剩在筒中,即强令分送茶水者再重新分配僧众,有时分茶者会遇到这样困难的处境,即一群僧人无人接受再来的茶。分完茶水后,再分稀饭。我们在第十章已提到稀饭的成分,那是在头一天用大锅煮好的内容丰富的稀饭,每人不可能取得太多,但是,看看3600名喇嘛,在半个钟头以内把稀饭分光、吃完,的确是个奇迹。
第四次聚会是祈祷大会本身,在大经堂举行,时间相当于午后的公刺曲札(Dgon-tshigs-chos-grwa),即相当于集中演讲和辩论的时间。教务长主管这个大会,念诵为了佛教的传布、众生的幸福、世界的太平的经典。藏族代表于1939年由重庆回来的时候,会是在嘉祥佛公馆的院落里开的。僧众和俗家都参加,在为了举世太平而举行的诵经之外,还用藏、汉、蒙古各种语言作了演讲。
按一日程序第五次会,是“分茶”时间(Grwa-ja-tshogs),那不是必要的程序。什么时候有人献茶,即在大经堂开会。虽然叫作“分茶”,每个僧人还可分到50-75枚铜元。铜元与奶茶都来自捐献。
第六次聚会是在大经堂例行的,那就是晚礼拜(Dgon-ja-tshogs),时间是40分钟。
第七次聚会是晚间辩论(Dgon-jahi-dam-bcah),在大经堂前面举行,相当于晚曲札(Bkah-rams-chos-grwa),硕士待位生此时受到考试,因为这个地点叫多夏尔(Rdo-gcal,或Rdo-gzal),所以学位称作多仁巴(Rdo-ram-pa),如第十章所述。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图为大经堂
在大经堂的活动说到这里,关于群众观点中公开聚会,有五点可述。
第一,正月初八“放生”(Tshe-thar),即将牲畜献给财神即北天王。典礼在嘉祥佛的院内举行。在院子西边悬挂神像,神像前摆上两只茶壶,一壶装奶,一壶装奶茶,去了皮的冻的牦牛、头、角、尾、蹄都是原样,右边放着一只羊,也一样;与牦牛平行放着桌子,桌上放着12个盘子,装着壳果和水果,与供桌成直角。在台阶下面有放生的牲畜和其他动物,如马、牦牛、狗等,还有一个猴,一个熊,都永远不得杀害。除了这些动物之外,还有装饰得很好的马匹,是作为财神的驮马,俗众挤到马尾后,以便借接触它而得到某种好处或幸福。
在院子的东半边,有六个和尚,他们坐在台阶上,吹着喇叭,敲着九面锣架等,同时有九名化装童子跳舞,以取悦于神和观众,并回忆拉卜楞过去都是由小和尚拾柴贡献给师傅的情景(今日拉卜楞靠拾牲畜粪作燃料)。
当跳舞完毕以后,上述的奶和茶即被取来注于牲畜的头上,给它们降福,并用彩绸带系在它们的头上,以便于区别未被献于神者的牲畜。焚供于一个像灶似的装置中,然后牵马沿顺时针方向绕此焚供转圈。
在预备这种仪式时,香佐(Phyag-mdzod)和他的侍从(Zabs-phy)在另一地方念经,为正月间整个活动选派出七名骑马的卫士,由一名僧人为首,其余是他瓦和撒哈村的俗众,因为他们的祖先首先在拉卜楞定居。他们是惟一有权可在寺院骑马的人。在这个季节,除了他们以外,均不得佩戴武器(旁的日子,藏族男人经常带着武器)。
第二,是十三日“亮佛”(Than-mo-che)。每年将巨大的刺绣或装饰花纹的释迦佛或阿弥陀佛或宗喀巴的绣像(Gos-sku)在夏河对岸的山坡上展出。教务长在另一地方做必要的法,而活佛的代表则于河对岸的扎喜罗丹(Bkra-cis-rab-btan)寺在佛像前读经,四位“土地”或“斑驳的身体”(Thi-gu-khya-res)巧妙地在代表前跳舞致敬。这时威严的教务长前来维持秩序,并有少数僧众帮助。他们手执鞭子或树枝,向群众挥舞,以免他们挤得离像太近。另外有两名穿着刺绣服装的人,模仿老虎,跳来跳去,有时他们向观众开玩笑,把他们的帽子抢去,但主要目的是使观众不要挤得太厉害,也是表示连凶猛的兽都因佛教的影响而得到驯服。同时,有的观众仍向前挤,挤至像前,偷着以他们的头颅接触像边,宁可冒挨鞭子抽的危险。很多人则是向佛像叩头,以表崇敬。
第三,十四日的大跳神(Hcham-chen)。在大经堂外面空地上举行。作为预备,念十日经咒,求怖畏金刚和法王允许和降福,同时有焚供(Sbyin-sreg或Homa)。在跳舞方面,跳舞者和作乐者各二十人上下,念阎王铁城经。大经堂门左边,展出法王大型像,以降伏阎王和免除任何坏事,他们相信,如果不如此,跳神的人是会吐血的。跳神的人被假扮为:法王、他的明妃、他们的侍从、阎王的侦察童子(Ken-rus)和宁玛巴的黑帽子。在广场的中心是一方布,画着人形,代表“作恶者”(Lin-ga),那是典礼的目的要毁灭的。在旁边摆着三棱锥,是大麦粉和酥油做的(Gtor-ma),作为恶怪的供。跳神者次序如下:
四个侦察童子在前,打扮得像人骨架。据说,在拉卜楞举行天葬的山沟人,能发现这样的骨架,这是因为死人太多的缘故,于是很多人为死者另找地方举行天葬以使其肉身让老鹰吃光。
其次,侍者两名两名地出现,有五队,叫做英雄和女英雄(Dpah-bo-dpah-mo)。他们戴着面具,穿着长袍,头上没有角。可是另外有两个有角的,一个是鹿,一个是牦牛。
第三,明妃和法王先后出场。他们的服装和其他特点,将在九月典礼中叙述。法王的侍者也再次出现,他们成环形一齐跳舞。
黑帽子的领袖(Hcham-dpon)在第四幕中第一次出现,跟着的是他的伴侣,约有二十位,他们也成环形跳舞。作为这样的领袖,必须有十五年以上跳这类舞蹈的经验。
当法王跳舞时,舞蹈的副首领(A-rgan-pa)两次注模仿的血,作为献礼。当黑帽子跳舞时,首领用一切模拟武器作杀、刺和制服“作恶者”的像,最后三楞锥供同在布上画的“作恶者”一并焚毁。这就是舞会的终结,即已经杀了该杀者,已经降服了该降服者。
三楞锥供,据说在舞会前是轻的,但在焚它时,就变得很重了,因为加上了巫术的力量。另外甚至说,它有时重到移它不动的程度。
整个仪式的进行,都在一位被称为“年长的监护者”(Do-dam-pa)的喇嘛官员的监护之下。跳舞者须事先练习一年,然后才能实际参加,一旦参加到跳舞的行列中,便要一直进行三年,等到旁人加入了,他们还必须给予帮助。有十二年以上经验的四人,叫拉津巴(Las-hdzin-pa),帮助领袖处理有关跳舞的事务。帮助十二名音乐家,即在仪式上同时念经的,是一名叫作央本(Dbyans-dpon)的领袖,他要有十五年以上的经验。
这种舞蹈来自札什伦布,因为四世班禅(1567-1662年)相信是奇迹般地(Rdzu-hphrul-gyis)到过象巴拉(Cambhala)或理想国,因为他在那里看到跳舞,所以回到扎什伦布寺便创造了那个舞会。因为各代班禅都是时轮金刚制度的专家,所以拉卜楞的时轮学院也在理论上对这个舞会负责,即这样的舞是直接由扎什伦布学来,间接由象巴拉学来的。
根据寺院的信仰,凡是参加这种舞会的,不管是舞蹈,是念经,还是作乐,都在象巴拉王降临时被任用,任何旁观者,不管是听的、看的,都会得到一种福利,即于死后避免恐惧。
有各种误解,说“作恶者”和黑帽子是本波(Bon-po)。知道黑帽子是宁玛巴巫术师的人,常常容易作这样的历史回忆,即朗达玛(Glan-dar-ma)是被一名喇嘛刺死的。但事实上,仪式的用意,乃在根除不利于佛教觉悟的心理境界,即贪、嗔、痴。自然可以在理论上,把抽象的恶加以具体化,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于是喇嘛喜欢抽象的、甚至作生物的解释,而不喜欢作历史的附会,至于他们为什么把宁玛巴黑帽子作为扮演角色,是因为他们相信黑帽子有法力。
第四,酥油花作为供(Me-tog-mchod-pa)用于正月十五的晚间。原料是用酥油和大麦粉和成的,用以塑成释迦牟尼、智慧神、遍知佛(Kun-tu-bzan-po或Samantabhadra)、未来佛、无量寿佛和各种各样的慈悲佛母(Sgral-ma或Tārā)。将每一位都放在木架上,装上花和柏树枝,大约有三十位摆在大经堂的周围。显教学院内有十三个班级,每一级都预备这种供,密宗学院的各班级,也有他们的贡献。在每一个供前,都有酥油灯和火把,以使展览显得辉煌闪耀,群众绕着楼走,每人都用头接触架边,以表示敬意。妇女则取下拖在背后的沉重头饰,以避免损坏花供和可能的失窃。在群众拥挤时,骑在马上的僧人和俗家助理显得特别忙碌,他们甚至使许多人受鞭打,以使围观的群众多少有些秩序,避免损伤。
第五,为纪念未来佛,于正月十六早晨进行游行。穿着盛装的游行队伍抬着一尊特别大的佛像和两个较小的佛像,还有戴面具的童子,由大经堂走出,围着寺院按顺时针方向转,他们背后跟着观看的群众。当他们到了大经堂外面广场的时候,游行队伍便告解散,当日的活动终了。
根据佛教的记载,有不同劫数(Bskal-pa),说明世界的存在和毁灭。在贤劫(Bskal-bzan-pa)一世有四佛统治世界;生死佛(Hkhor-ba-hjig或Krakuchanda)时,生命八万年;金永生佛(Gser-thub或Kanakamuni)时,生命四万年;保光佛(Hod-srun或Kasyapa)时,生命二万年;释迦佛时,生命一万年。可是释迦统治时代,只有五千年。到了贤劫二世,未来佛出现时,生命又是八万年。游行是一个表示,欢迎未来佛的来临。当游行绕寺院时,有学问的喇嘛,也绕未来佛的庙。未来佛的庙是金顶的,为嘉祥二世所建。
拉卜楞寺全景,摄于晒佛台
我们把正月大祈祷季节里的一切事作一总结,其意义在于纪念释迦佛用神妙能力征服外道。传统中都相信,正月初一到初八,释迦故意在外道面前辩论输了,但在正月初九到十五,则用了真正力量,把外道一个一个地辩输了,有的外道被焚,或被淹死,有的堕入悬崖。外道终了以后,佛教便有顺当时间,在全世界得到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