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70】马孟龙:东郡之置与吕后时代的地域控制政策

发布时间:2019-05-14

 

主讲人马孟龙副教授

 

邀访学者论坛

2019年5月14日,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一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马孟龙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东郡之置与吕后时代的地域控制政策”。第六期邀访学者刘迎胜、刘志伟、藤田勝久、尹吉男、哈桑•法兹里•纳什里(Hassan Fazeli Nashli)、秦玲子、熊春文、邱源媛、狄金华、郑少雄、黄群、鲁家亮、于溯、赵妍杰,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首先,马孟龙老师从“政治史”、“历史地理”的学术发展路径切入报告。他指出,21世纪初,政治史研究面临困境。一是作为传统史学研究重点的政治史,其“合法性”遭受普遍质疑,而宗教史、医疗史、妇女史等“新史学”迅速兴起,史学研究局面由此出现“中心衰落,边缘崛起”的局面。二是,政治史研究范式的单一导致“内卷化”倾向,使其学术吸引力迅速下降。当前很多学者都在思考政治史发展的出路。其中,邓小南老师提出的“新政治史”很值得关注,她提倡将政治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开辟新课题。这代表了一种从多元视角观察政治变动的倾向。与之对应,21世纪初历史地理研究也面临“转型”。清代乾嘉以来兴起的沿革地理关注政区置废沿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政区地理则关注政区辖域范围。这些研究仅仅涉及政区表象特征,并未触及政区的本质内涵,由此,周振鹤老师呼吁历史地理研究范式需要转向“政治地理”。在周老师列举未来政治地理关注议题之中,提到历代政治家如何利用地理因素解决政治问题。这其实已经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史问题。可以说,政治史、历史地理本身的学术发展,使得两者“遭遇”,有了共同的学术目标。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

 

随后,马孟龙老师引出本次报告内容的“主角”—东郡。关于东郡在西汉初年的建置问题,以往比较模糊。《汉书》提到刘邦在晚年把东郡废弃,将其地赐给梁国,但是关于东郡何时被汉朝收回,并不是很清楚。清儒全祖望推测在文帝元年,后世学者普遍接受了这个看法。2001年公布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出现了东郡辖县,学界意识到吕后初年东郡已经重属汉廷,但是对回属时间存在很大争议。马孟龙老师介绍了他此前对《秩律》文本特征的研究结论,指出《秩律》是在惠帝七年“旧本”基础上,补入吕后元年初的律文变动,从而形成的混合文本。《秩律》所有的东郡辖县都排列律文后补入部分,表明东郡是在吕后元年初收回的。那么吕后称制之初,为何要把东郡收回,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了准确理解吕后收回东郡的用意,马孟龙老师把历史叙述回溯到战国末年。他指出,秦国历经秦昭襄王时代的开疆拓土,版图急剧扩张,占据了整个华夏地域西部地区,这让关东列国共同感受到秦国的军事威胁。于是从秦昭襄王末年开始,关东列国接连合纵,多次击败秦国,给予秦国巨大的军事压力。秦王政五年,秦国沿黄河南岸推进,占据大量魏国领土设置东郡,从而使得秦国领土与齐国接壤,将关东各国分隔为南北两部分,断绝了各国合纵的地理基础。东郡的设置对秦国来说具有重大地缘军事价值,大大加速了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

 

 

马孟龙老师随后又把历史叙述拉回到西汉初年。惠帝崩后,吕后手里只有年幼的惠帝诸子,面对的却是朝廷内部掌握实权的功臣集团,以及朝廷外部政治独立的刘氏诸侯王。为了防止功臣集团与刘氏诸王联合觊觎帝位,吕后决定重用吕氏族人,突破“白马之盟”。但是,刘邦早与关东诸侯对突破盟约的结果进行了预设,即“天下共击之”。一旦吕后突破白马之盟,关东诸侯王即可联合起兵平乱。明晓这一政治背景后不难理解,吕后收回东郡,便断绝了关东诸侯王国合纵地理基础,使汉朝占据了压制诸侯王国的军事地缘优势,同时对实力强劲的齐国形成震慑,这一做法正是对战国末年秦灭六国成功军事地缘经验的借鉴。

 

 

梳理吕后时代的政治发展,可以发现,东郡成为吕后一系列地缘控制政策推展的战略基点。此后,她分封的吕氏诸侯王国、惠帝子系诸侯王国之地域选择均围绕东郡展开。时至吕后七年,吕后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血缘、地缘相互匹配的天下格局构造。明晰吕后时代地域控制政策的发展,还可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西汉初年天下地理政治结构,文帝时代的王国政策。这很好地诠释了以空间为视角,重新理解政治运作的可行性,是未来西汉初期政治史研究极具前景的方向。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为马孟龙颁发邀访教授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