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19】陈少明:“精神世界”中的时间向度

发布时间:2021-11-03

2021年10月12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一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四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作主题报告,题目为“‘精神世界’中的时间向度”。第十一期邀访学者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曹家齐、杜斗成、姜文涛、李天纲、刘永华、缪德刚、苏杰、武琼芳、虞云国、於梅舫、张国旺、张浩、张涛、赵灿鹏,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程乐松出席并参与讨论。


论坛伊始,陈少明老师先从词义的界定开始讲起:“精神世界”是由“精神”与“世界”组合成的复合词,“精神”与“世界”又由各自的单字词组成。陈少明老师对“世界”和“精神”都分别作了字源本义的考察。“世”者,《说文》言“三十年为一世” 也,即生命之周期时间;“界”者,《说文》称“境也”,是境域、疆界等的空间意涵。“世界”一词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对于使用“世界”而非“时空”一词,陈少明老师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能体现出所讨论的是以人为尺度建立的世间秩序。因此他提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区分,前两者构成了理解“精神世界”时空结构的基础范畴


“精”之原义乃指纯粹、根本、细微的对象,如“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神”则常用以表示某种超越常规经验的无法预测的巨大力量,如“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说卦》)与“阴阳不测谓之神”(《易·系辞上》)。故由此两者复合成的“精神世界”中的“精神”一词,取心之“知觉灵明”义,乃是人之意识及其活动。


“精神世界”则特指意识之中与日常需求拉开距离的心灵领域。记忆、想象与推理,都是意识开辟精神空间的基本途径。精神时间则是指的在精神世界之中,经由主体意识的作用,心灵可主观改造时间的现象,其中的内在机制为精神世界的建构提供了丰富资源。


汉代 石日晷

计时器


“时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时常关注的话题。陈少明老师指出,尽管动物与人一样都能处于时间状态之中,但只有人类才能拥有时间意识。而对于时间的分类亦可从自然、社会与心理三个层次入手。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自然世界之中的不同主体有着“小年”、“大年”般不同的生命周期,这是“自然时间”的不同。人类通过历法、钟表等的统一度量对时间进行的标示,则是按照社会需要对自然时间进行的利用。协调群体的社会性合作与行动、计算工作效率甚至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等的活动,都大量呈现着“社会时间”的运用。而对于“精神时间”的体验则基于心灵对生命或生活节奏的舒适度感受,如观看好玩事物与聆听冗长报告,会产生久与暂、快与慢的不同主观感受。


中国古代《大明历》


玛雅人太阳石板印书


时间在意识中的体验并不必然与其在自然与社会世界中的流逝一致。作为纯粹精神现象的艺术是意识在精神世界中自主调配时间的典型例子。如音乐,其真正进入听乐者心灵的领受是纯粹的精神世界的现象,在意识中的音乐形象并不需要空间视觉形象的伴随作为条件。音乐的体验是时间性的,且本质上属于精神现象,图画、书法、戏剧、电影等的视觉艺术亦然。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与作者或是作者所处的时空的交感,便是意识在精神世界中对时间节奏的控制与运用的表现。


陈少明老师接着指出,日常经验到的时间都是一维的、有方向的,遵循着从过去到未来的线性发展路径。而精神世界之中的时间,借由意识的力量,拥有着面对过去和指向未来两种相反的方向。


(意)提香·韦切利奥 《谨慎的寓言》

1565年,伦敦国家博物馆藏

将老中青三个头像与三种动物并置,

分别隐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人生状态


面向过去时,意识通过记忆进入过往的时光中与事物同在,让情景在意识之中复现。投射到社会世界,文明便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可供回溯的资源,而其中经由文字记录的“经典世界”更是为精神世界的扩展提供着最为丰富的材料。接下来,陈少明老师从诗、叙事文学及历史的角度举例说明了过往的故事与图景是如何通过时空的架构,召唤出接受者对人物、环境、事件等的想象,从而在“精神世界”中达到对生命及历史意义的领会的。


指向未来,意识则发挥了无中生有的能力,让从未实际存在的未来世界在“精神世界”之中具象化。具体包括如宗教类的末日审判、政治类的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等的作品,《美丽新世界》《1984》等文学作品对集权制政治前景的想象,社会学对技术带来的新生活的憧憬等。“精神时间”向未来的延展使人们可以如同面对过往事物一样理解未来,解决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新生活的渴望及对未来不明前景的忧虑(如阮籍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与海德格尔的“烦”或“操心”都是忧虑的体现)等问题。


  

  左:(英)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封面                                         右:(英)乔治·奥威尔《1984》封面


通过意识对时间自主调配(压缩与伸张)及对时间单向性和可经验性的回顾与前瞻,“精神世界”中的时间向度具备了超越人类自身的突破性。而陈少明老师指出,生命的意义正是由这样超越的“精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估量的,我们应当不断突破人类自身的有限性,探求面对现代社会的“精神世界”。


陈少明老师受聘文研院“访问教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