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之间:欧洲文明的多元性的多元性”系列之九·文研讲座239
躺椅背后的摩西
弗洛伊德思想与犹太传统
时 间:2021年12月15日(星期三) 19: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
弗洛伊德毕生都自认为一位犹太人,纵使这一认同给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他依然固执己见。不过,对于他来说,作为一种科学的精神分析,同时也是他用以对抗全世界对于犹太人的敌意、征服世界、并在最后帮助现代世界的人找到自我认同、认识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的必经之途。这一期许,正仿佛他所认定的摩西故事的重演:面对着最初犹太人的敌意,摩西征服了犹太人,并帮助犹太人在旷野间飘荡的过程之中找到了自我的认同、认识了自我并在最终达到了期许之地。在每日的治疗之中,在发展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真正实现了他对于摩西的自我认同。
主讲人简介
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1998年至200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和研究生学习,分别或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至2010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项目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起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思想史,集中在经典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社会理论和现象学-诠释学的社会理论等方面。代表著作包括《方法论与生活世界》(2018年三联书店)、Social Suffering and Political Confession: Suku in Modern China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2)。译著多部,代表译著为《灵魂的家庭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城中城》,(世纪文景出版集团,2016)。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近期代表性工作为《从灵魂到心理: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一书,将于2021年12月份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拓展阅读

孙飞宇《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本书着力疏解现象学及社会学展开的学术传统与核心概念,并探求现代人内在隐秘而焦虑的生命处境,一反迄今现象学界较为形式化的研究方法,转入对于具体生命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对西方思想的研究深深打下了现代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烙印,这是一种难得的学术追求。作者功力深厚,熟稔文本,却也能从思想本身的脉络中跳脱出来,呈现出生活经验的底色。
目录(滑动阅览)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线下听讲须知
为配合防疫工作要求,请您在活动现场全程佩戴口罩,隔位就座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登记、测温等工作。因现场空间有限,到达防疫要求的人数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
关于“文明之间”第三期
“文明之间:欧洲文明的多元性的多元性”系列讲座,希望主讲人借由自身的研究,深入欧洲文明的某个特定时段与特定主题,并展开欧洲与其他文明相互构造、关联、嵌入与映照的历史过程。其中,我们又特别关心在宇宙观、思想与观念构造、文明论等精神层面的互通。(点击标题,查看纪要)
解析了古典希腊文明的根基与核心——城邦制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方因素在希腊文明起源中的影响路径和具体作用。
关注早期罗马帝国的状况,所涉人群大多数为相对于元老阶层、骑士阶层、奴隶而言的“平民”,即拥有自由身份的普通人。
彭小瑜:西方社会观念的旧与新——圣维克多修院的于格论婚姻和家庭
注意西方历史上因为善恶二元论及其危害引发的讨论、争论和社会动荡,其中包括一些与家庭和婚姻观念有关的个案。
孟德斯鸠致力于通过分离政治和宗教权力来建构新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提倡宗教宽容,勾勒了西方现代政治的基本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