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研讲座288
从文献传统到田野对话
时 间:2023年4月17日(星期一)14: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陈泳超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
评议人:
吕 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漆永祥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教授
内容提要
田野调查并非现代社会科学的专擅,在中国本有悠久的人文传统。“文献”之本义,即“文章”和“贤才”并举,后者可理解为古典人文精神的田野调查,司马迁则是我心目中第一位伟大的田野工作者。这一传统虽然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占主流,却始终不绝如缕。只是总体上说,“献”还是为了补充和完善“文”而存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型知识分子接受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洗礼,主动走向田野,将民众生活当作目标去调查研究,最具发端意义的便是1925年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妙峰山调查。但在他们田野工作的背后,还蕴含着改造现实、启蒙大众的社会理想。如今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田野工作,更重视调查者与调查对象的主体间性,学者们通过调查,在学术传统与民众生活之间建立持续的对话关系。以本人的经历为例,田野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术目标和方法的调整更新,从而获得更具活力的学术心得;另一方面,学者在田野中看别人的时候也同时被别人所看,在有意无意间影响着当地文化的某些进程。这样的双向互动,或许应该成为田野工作自觉的方法论基础。
主讲人简介

陈泳超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导,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出版专著《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声教所及》《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等。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