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毛明超:戏剧去魅——试论席勒悲剧理论与创作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发布时间:2023-04-20


未名学者讲座99


戏剧去魅——试论席勒悲剧理论与创作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时 间:2023年4月20日(星期四)19: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毛明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谷 裕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主持人:卢白羽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内容提要

作为对行动的摹仿,悲剧始终居于真实与虚构充满张力的交织之中。舞台表达的写实意味着延续戏剧构建的幻景,避免中断观众与角色间的共情,而这也是以激发同情为目标效果的市民悲剧所秉持的诗学原则。然而,弗里德里希·席勒在其名剧《华伦斯坦》的序诗中却提出,戏剧艺术应当“真诚地亲自破坏她所创造的幻象”,不再将诗的或然呈现为实然,而是主动表露其作为艺术创造的虚构性。他不仅在《奥尔良的童贞女》中重新引入先前曾多次批判的玄妙元素,更在《墨西拿的新娘》一剧的前言中宣布,要“公开而坦率地向艺术中的自然主义宣战”。这与席勒自1790年代后逐步形成的悲剧理论中的 “崇高”美学及其辩证结构密不可分。以韵文、幻景和歌队凸显悲剧的艺术特征,实际上是借对艺术虚构的认识而接近世界繁杂而无序的真实,并在戏剧去魅过程中使观众免疫于历史对良序的承诺,追寻独立于审美假象的精神自由。


拓展阅读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著

毛明超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主讲人简介


毛明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本硕博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现研究方向为魏玛古典文学、十八至十九世纪德语戏剧、德语美学与哲学、中德文化交流史。著有德文专著《弗里德里希·黑贝尔对席勒的再创作:论黑贝尔美学与戏剧创作中的席勒接受》,译有《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席勒传》,合作主编德文文集《东西方的现代经验:中德思想交流与五四运动》,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若干。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系主任、德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捐赠鸣谢

兴证全球基金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