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41】 社会科学的分裂: 糟糕透顶还是成果斐然?

发布时间:2017-06-09


 

微信图片_20170608130230.jpg

 

北大文研讲座(41)

社会科学的分裂:

糟糕透顶还是成果斐然?


时间:6月9日(周五)16:00

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Jean-Louis FABIANI(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巴黎)教授、中欧大学(布达佩斯)教授)

主持人:董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教授)

讲座语言:英语

 

【作者简介】

Jean-Louis FABIANI,以学习哲学出身,师承哲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和兰德尔·柯林斯,现任法国高等社会学院及匈牙利中欧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以制度性和学术式学科性社会学领域,大范围角度来考察法国哲学家这个群体。在此一研究方向上曾出版《法国共和国哲学家》(2008年)、《什么是法国哲学家?》(2010年)。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化政策的实践者,曾担任科西嘉地区文化事业长官,曾出版《正当性文化之后:目标、公众和权力机构》及《戏剧和大众教育:阿维尼翁的观众在行动》。


【内容简介】

本讲座主要是将两个认识论方面的工作联系起来:第一个工作主要是承认我们认知活动是复数的,具有多元性(不但是理论上,而且也在研究实践中也是如此);第二个工作是要为我们科研目标的内聚力以及知识生产过程中必要的相互交叉而辩护。我们所生产的知识,一部分是由认知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就是对象的历史维度(符合一种韦伯式的认识论),另一部分则是由知识本身的自反特性所决定的。事实上,我们的认知对象会返回来与我们对话,我们对客体做的观察也会对情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我所要做的看似自相矛盾的论断是一个盖里森式的:正是社会科学之缺乏认识上的统一性、其基本的无序性、以及其明显的巴别塔式各执一词的氛围才是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多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盖里森的论争也许可以引导我们更为正向地评估我们学科与日俱增的碎片化倾向。过去的四十年被人们概括为小研究的大量涌现,我们将之称为“课题”。这些小的、具体的研究还在扩展过程中,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同时,这其中最成功的课题之一,后殖民主义研究显示出了社会科学的霸权主义根源。如果我们的野心一旦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审视,我们又应当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