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划等而治 ——对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等级演变的观察

发布时间:2019-11-23

齐子通(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文研论坛101

划等而治

对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等级演变的观察

 

时 间
20191123日(周六)9:3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发言人

马孟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齐子通(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大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评议人

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顾江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洁(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张亦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毛亦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作为古代政治制度之一的行政区划制度,自战国时代形成后,在二千年余年的发展流变中,不断汇集历代王朝空间治理的经验,逐渐稳固成形,成为具有极强中国传统特色的地域治理体系,直到今天仍然对地域治理产生影响。很多人都未曾意识到,今天行政区划治理的某些原则,其实仍然在延续千余年前形成的既有传统。

 

作为中国基层治理的基本行政区划单元——县,自战国时期形成以来,一直是中国最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单位。由秦至今,由于中国疆域的幅员辽阔,县的数量多在两千左右。如此数量庞大的县级政区,因所处地理位置、政治形势、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等齐观之。因此从县制产生之初,王朝即存在对县进行等级划分,以区别其地位的需要。历代王朝如何对县的等级进行划分,这些县的等级确定基于怎样的原则,又对全国行政区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既往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关注,这就为日后学者的讨论创造了空间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历史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今天,每个学者观察的视角都更为具体,中国史研究者往往深耕于某一特定朝代,由此要想形成对某一特定问题贯通性的思考并不容易。要想揭示某一特定制度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发展流变,在今天变得尤为不易。特别对于历史地理学而言,伴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丰富,整个学界的研究方向更为分散,难以形成对某些问题的宏观思考,导致学科回应宏观问题的能力逐渐消减。

 

此次将各断代政区地理研究青年学者召集起来,共同探讨历代县级政区等级问题,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效果如何?期待大家的见证。

 

会议议程

 

09:00-10:10 
从张家山汉简《秩律》看秦汉县邑等级变迁以及郡治县的等级

报告人:马孟龙(复旦大学)

评议人:陈侃理(北京大学)


10:10-11:10
二品佳邑县制七班:品位制度下东晋南朝的诸县分等

报告人:姚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评议人:顾江龙(首都师范大学)


11:10-12:10  

官品与俸秩:考察唐代县之第等的不同视角


报告人:罗凯(四川大学)

评议人:郎洁(北京林业大学)


14:00-15:00
唐宋县级制度变迁

报告人:齐子通(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评议人:张亦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5:00-16:00
元代诸路、县的第等总管兼府尹谈起

报告人:李大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评议人: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6:00-17:00
冲疲繁难:清代县级政区分等、官员选任与升迁调动

报告人:胡恒(中国人民大学)

评议人:毛亦可(北京大学)


17:00-18:00
与会代表综合讨论,旁听学者同学提问

 

筹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