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故宫与故宫学”·文研讲座164】朱诚如:光绪帝死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7



【“故宫与故宫学”·文研讲座164】朱诚如:光绪帝死因研究


2019年12月23日下午,“故宫与故宫学”系列讲座、“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六十四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光绪帝死因研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主持。


讲座伊始,朱诚如教授首先回顾了“光绪之死”研究的缘起,并由此对国家清史工程进行简要说明。国家清史工程是本世纪国家最大的文化工程。该工程起源于2001年人民大学的学术会议,由季羡林先生领衔、13名专家联名向中央领导提交建议,获得批准后于2003年1月在中南海举行开题仪式。由此,纂修大型《清史》这一项新世纪标志性的重大文化工程正式启动。清史编纂工程从全国及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调集力量,上千名专家共同参与,至今已进行十七年,形成初稿一百零六卷。




随后,朱诚如教授展示了清史目录,并对各部分定义进行了大致介绍。现编清史包括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和图录五部分,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相对于以往都有较大拓展和丰富,近代技术的发展(如纪实性绘画和摄影术)更为修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有助于“以图证史”、“以图明史”。朱诚如教授同时提到,由于清史涉及许多重大的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学者内部亦有众多学术争议有待处理,“关照现实”和“尊重历史”的原则之间存在张力,修史和出版工作挑战众多、任重道远。


接下来,朱诚如教授开始对“光绪之死”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他列举了相关人物的照片与画像等图像资料,介绍了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的家族背景,包括光绪帝载湉、醇亲王奕譞、隆裕皇后以及慈禧、慈安等人的基本情况与亲属关系。他指出,在一系列联姻关系当中,光绪帝实际陷入了慈禧太后“亲情的包围”。无嗣的同治帝载淳死后,载湉被迎入宫中即位,由两宫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朱诚如教授介绍,垂帘听政之时,皇帝坐前御座,皇太后坐后御塌,前后以黄纱幔相隔。此外,朱诚如教授还展示了与光绪时期戊戌变法等事件相关的物品和建筑遗迹。



光绪像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光绪帝系清朝第十一个皇帝,1875年至1908年在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21日、22日,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帝和七十四岁的慈禧太后在二十小时内相继死亡,朝廷突然失去主政者,一时朝野震动、国人惶惑,中国的历史历程也因此受到影响。光绪的真实死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新修清史也将此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朱诚如教授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清宫档案整理和发掘工作的有序进行,许多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和医学专家围绕光绪的脉案和药方进行分析,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与“谋杀说”相反的结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久病不愈,三十四年后病情加重,去世应属正常死亡。为解开“光绪之死”迷案,除档案研究外,相关单位还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用科学仪器对光绪帝的头发、遗骨以及衣服、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反复检验和缜密研究,据此形成研究工作报告。


结合各方论点,朱诚如教授将有关光绪死因的不同解读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为朝廷正式文件说法:按照当时朝廷发布的遗诰,光绪帝载湉死于久病不治,慈禧太后则属年老体衰病死。第二种为私家记载的说法,多怀疑光绪死于中毒,即由于皇帝与太后长久不合,权力之争纷繁复杂,宫廷内外久有各种传言,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时任起居注官的恽毓鼎所著《崇陵传信录》、胡思敬《国朝备乘》、德龄《瀛台泣血记》以及溥仪《我的前半生》等。朱诚如教授还引用了2005年发表的私家记载,认为两条新资料虽然言之凿凿,但同样不是直接可信的史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第三种说法来源于对清宫医案进行的研究,倾向于认为光绪属于正常死亡,对此前非正常死亡的诸多怀疑作出否定。


随后,朱诚如教授结合图片对光绪遗物遗体的保存、移动、发掘、收集的过程进行了介绍。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其遗体直到1913年11月才和隆裕皇后一同葬入崇陵地宫。1938年秋,崇陵地宫曾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盗掘,棺内随葬物品基本被盗一空。1980年6月,文物部门对崇陵地宫进行保护性清理,收集剩余的遗物和尸骨,并修复帝后的棺椁,其中一部分遗物后成为探究光绪死因时使用的重要检材。



光绪去世后,埋葬在河北易县西陵金龙裕崇陵


据朱诚如教授说明,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程,包括初步检验、全面查证、毒物判定、研究结论四个步骤。相关单位采用“中子活化”的方法对光绪帝的头发进行了微量元素检测,发现其中砷的含量远高于正常水平。在扩大取样范围、进行全面查证之后,检测结果揭示了砷化合物在光绪帝尸体内及周边扩散的过程,并由此得出结论:清光绪帝确系砒霜中毒死亡。朱诚如教授指出,这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释社会科学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尝试。


最后,朱诚如教授从光绪之死这一历史问题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见解。朱诚如教授简略回顾了清朝268年间从入关、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走向,援引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的论述指出,清朝前期是中国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清朝后期的衰落与历史规律有关,不能完全归咎于慈禧和光绪。朱诚如教授对比了孝庄和慈禧两位太后“内敛”、“外张”的不同策略,并表示目前仍没有慈禧谋杀光绪的关键证据。


欧阳哲生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肯定了朱诚如教授对待历史的谨慎态度。提问交流环节中,在回应“如何推断光绪之死真正凶手”这一问题时,朱诚如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几位“嫌疑人”的动机和可能性。对于光绪和慈禧死后清朝失去政治重心这一结果,朱诚如教授结合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实际情况指出,二人的死亡确实给中国近代历史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