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207】王继辉:《贝奥武夫》与古日耳曼英雄世界

发布时间:2021-06-28





“史诗”系列


2021年5月26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207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及线上平台同步举行,主题为“《贝奥武夫》与古日耳曼英雄世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王继辉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教授陈岗龙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王帣斐评议。本场讲座为“史诗传统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伊始,王继辉老师从16世纪的英国图书馆讲起,并展示了16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社会中的一系列文化乱象。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以王室尚无子嗣为由,向教宗克雷芒七世(Clement VII )申请结束其与王后凯瑟琳(Cathrine)的婚姻。但这一申请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克雷芒的拒绝,而教廷的态度引起了亨利的极大不满——这导致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廷的彻底决裂。在此后的十几年中,英格兰乃至威尔士的众多修道院和图书馆相继关闭解体,致使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藏书遭到丢弃与毁坏。这场文化浩劫对于后代文物收藏者来说却是一次空前的敛宝机遇。


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罗伯特·科顿(Robert Cotton)的收藏嗜好以及“科顿藏书阁”(Cotton Library)的来龙去脉。但在1731年,科顿藏书阁突遭大火,这突如其来的火灾致使众多稀世藏品顿时化为灰烬,其中包括古希腊语《创世纪》手抄本(Coon Genesis)、温切斯特古英语抄本《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Chronicle)以及古英语战争题材叙事诗孤本《摩尔登之战》(The Battle of Maldon)等众多珍稀书籍。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中古英国留给后世的唯一史诗作品《贝奥武夫》在这场火灾中幸免于难,虽然大火也烧焦了手抄本卷首各页的边角,但《贝奥武夫》依然保持了基本完整的状态。这部稀世珍本陈列在今天的大英图书馆之中,其藏本编号为 Cotton MS Vitellius A xv。


随后,王继辉老师分别从史诗的成书背景、史诗中的古日耳曼传统以及史诗中的基督教精神等方面向我们详细讲解了这部盎格鲁-撒克逊人引以为傲的高雅诗作。《贝奥武夫》从口头传说到书面作品经历了一个再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这部史诗的故事原型在多年传唱中已出现了显著的变异;其二则是这部史诗在成书之时已被诗人赋予了不同时代的特殊文化使命。王继辉老师首先对史诗的成书环境与背景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就古英语文学中的诗歌创作而言,真正有文献支撑的古英语诗歌写作者或许只有三位,分别是奥尔德赫姆(Aldhelm)、库涅武甫(Cynewulf)以及凯德曼(Caedmon)。从这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来看,这一时期的诗人开始从历史逐步迈向现实生活,从诗歌创作的幕后走到了诗歌呈现的前台,从以传颂古日耳曼历史的歌者一步步演进成了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歌唱目的的布道士,这是古日耳曼诗歌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察《贝奥武夫》这部史诗,就会发现这一历史时期典型的文化印记也深深地刻在了这部史诗当中。


贝奥武夫正要砍下怪物Grendel的头颅,Hero-Myths & Legends of the British Race, 1910 插图。


就这部史诗的整体内容而言,《贝奥武夫》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无非是少年武士勇斗恶魔及其妖母,年迈老王奋力屠龙的英雄壮举。粗看上去,这部洋洋数千言的史诗讲述的是古日耳曼的英雄故事,赞颂了古日耳曼的英雄世界,王继辉老师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 (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的人种学历史专著《日耳曼人》(Germania)是后世了解欧洲古日耳曼世界的主要参考文献。王继辉老师对《贝奥武夫》中的故事细节与《日尔曼人》中提到的古日耳曼社会的重要特征进行了比较,例如在古日耳曼部落中非常注重氏族首领与其扈从之间紧密的契约关系。


在和平阶段,高贵的首领往往对追随他的武士们友善慷慨,细心地维护他们的生活起居,而一旦遇到战事,这些扈从们要绝对效忠首领,与其敌人血战到底,甚至献出生命;另外,古日耳曼部落注重家族之间的血亲联系以及相互间的保护义务,而古日耳曼社会的这一特征在《贝奥武夫》这部史诗中能够找到大量的互文性情节。例如青年英雄贝奥武夫刚刚踏上丹麦的土地,便得到丹麦国王赫罗斯迦的酒宴款待;在他初战告捷之时,赫罗斯迦又以金银珠宝相赠;等到他凯旋而归时,他的舅父耶阿特国王同样大摆宴席为其庆功,而贝奥武夫则把从丹麦带回的礼品如数交给赫伊拉克,以表示对首领的忠诚。除此之外,国王贝奥武夫为了被害的国人,不顾老迈体弱,找到恶龙与其拼死一搏,以报血仇。


而当暮年的贝奥武夫大战恶龙之时,贝奥武夫的扈从们被吓得纷纷落慌而逃,他们的背弃立即遭到族人威耶拉夫的严厉斥责,并诅咒他们必将遭受报应。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古日耳曼社会首领与扈从的关系以及古日耳曼英雄世界所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此外,王继辉老师还为我们解读了在《贝奥武夫》中遗留下来的日耳曼古老传统的诗意比喻,例如诗人以“鲸鱼之路”(hron-rad)暗示大海,以“海洋烈马”(mere-hengest)谕旨战船,以“征战之电”(hild-leoma)描写利剑,以“天地烛光”(woruld-candel)表述太阳等等,可以说古日耳曼社会骁勇豪放的氛围被《贝奥武夫》的诗性语言烘托得淋漓尽致。


虽然《贝奥武夫》中古日耳曼英雄社会的文化特征是十分突出的,但这部孕育自古日耳曼英雄世界、成书于基督教教义快速传播年代的史诗必定是两种文化高度融合的作品。王继辉老师详细解读了史诗中所蕴含的若隐若现的基督教文化印记,并解释了这些基督教元素与古日耳曼英雄传统之间的关系。自十九世纪末以来,《贝奥武夫》这部史诗中所蕴含的基督教元素始终是研究者讨论的焦点问题。早在1897年,有位叫布莱克本(F. A. Blackburn)的学者,便把《贝奥武夫》中与基督教相关的词语和描写做了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类。这位学者认为《贝奥武夫》中的基督教元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诗人直接引用圣经典故,例如鹿厅中的游吟诗人咏唱上帝创世以及将恶魔格兰岱尔认为是该隐的后裔;第二类是诗人对异教徒背弃真神,沉湎于偶像崇拜的公开指责;第三类是诗人对上帝恩典的赞颂以及对日耳曼部族船葬、火葬等非基督教陋习的鄙视之词。


在此基础上,布莱克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他认为史诗故事的本源来自盎格鲁-撒克逊人皈依基督教之前的古日耳曼民间传说,而史诗中与基督教教义相关的辞藻典故都是后来的手稿抄写者强加进去的,是异教作品之上的添加物。王继辉老师同时指出,除了这种观点,在《贝奥武夫》的批评界还有很多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例如有学者认为《贝奥武夫》在成书的过程当中转变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基督教文学作品,是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反思异教英雄传统的新时代史诗,史诗中上帝对于世人命运的把控体现了对古日耳曼英雄传统的直接批判。总的来看,这一部史诗在整体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批评声音:一种认为史诗是对古日耳曼英雄传统的赞颂,另一种则认为史诗奉耶稣基督之名,对古日耳曼英雄传统进行了批评与反思。王继辉老师根据中世纪英国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这一时期手抄本誊写者的写作习惯和阅读习惯,认为后者似乎更贴近作品及其所在时代的实际情况。在中世纪的欧洲,四义解经方法仍主导着人们的阅读与写作习惯,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局限在圣经解读的领域,对于其他的作品而言亦具有类似圣经的多层复杂思想,如果在中世纪这一独特的文化氛围下来思考《贝奥武夫》,也就不难理解众多学者对其深层内涵不断追问的原因。


在英雄贝奥武夫身上始终弥漫着一层“命运”的阴霾,诗人仿佛总是在反反复复地提醒着读者,史诗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命运设定的结果。史诗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展现了贝奥武夫豪迈的英雄之气,他赤手空拳将格兰岱尔的巨大臂膀生生地拧了下来;而在史诗的后半部分,贝奥武夫身上的这种英雄豪气则逐渐消逝。与恶龙交手之前,年迈的贝奥武夫刻意选择了锋利的佩剑,披上了坚固的铠甲,精心挑选了贴身扈从,在与恶龙决战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徒手决斗的骁勇,虽最终借助武器杀死了恶龙,但贝奥武夫自己也在决战中身遭重创,奄奄一息。史诗在贝奥武夫的葬礼中结束。


讲座最后,王继辉老师总结道,诗人似乎在通过这部史诗的结构安排向世人传达一个信息:不幸源自古日耳曼英雄文化传统,而要想获得平安,只能信仰把控一切的上帝。这或许也是《贝奥武夫》这部史诗在刻意描画古日耳曼英雄世界的同时又在古老的故事背后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内在原因。


主讲人王继辉老师



评议阶段,郭英剑老师表示,《贝奥武夫》这部史诗是作为经典存在的。《贝奥武夫》成为英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源头和经典的原因在于,一是与出现的时间、篇幅以及创作方式等外部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因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深入文本内部的解读提供了依据——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叙事结构、人物类型背后的原型往往与神话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贝奥武夫》中出现的恶龙、巨人等形象以及英雄三战妖魔的母题既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又能够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应的印证,而英雄贝奥武夫作为文学想象的产物,代表着过去人类对于理想形象的美好追求,这对于后世文学中出现的武士、骑士、国王等形象也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最后,郭英剑老师强调了在今天要阅读诸如《贝奥武夫》等经典作品的原因。从知识系统的层面来看,《贝奥武夫》不仅展示了英语的发展历史,更让读者看到了过去的历史,以及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雄形象。郭英剑老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能够让我们看到更为真实的历史。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作为经典的《贝奥武夫》会对人的成长、文学创作以及政治等各个层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今天还要阅读经典的原因。王帣斐则认为,《贝奥武夫》能够让我们重新体会欧洲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明,而如果结合欧洲历史再重新解读《贝奥武夫》这部史诗,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发现隐藏在史诗文字背后的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殊意义,以及能够让我们更感性地把握英雄形象与英雄气概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