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313】冯象:《贝奥武甫》和接班人问题

发布时间:2024-11-19

2023年11月19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313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贝奥武甫》和接班人问题”。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主讲,文研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阎天主持。



讲座伊始,冯象老师首先向自己的导师李赋宁先生致敬。李赋宁先生早年留学耶鲁,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不仅是最优秀的中国学生,更是英语系有史以来招过的所有族裔中最优秀的学生,耶鲁研究生院院长评价李赋宁先生:“我们深信我们极少有机会培养出如李先生那样的高材生,他具备优秀成就的所有才能,未来必将成为一名中国研究西方文学领域的一流学者和教师。”



在讲座的引言部分,冯象老师介绍了“贝奥武甫”的几种译法以及《贝奥武甫》的几个版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Beowulf的翻译使用“夫”字,如梁实秋先生的节译本采用“贝奥武夫”;1959年陈国桦先生根据大卫·乌莱特的现代英语散文译本翻译的版本,将其译作“裴欧沃夫”。1950年代,中山大学戴镏龄老先生领衔翻译苏联人的英国文学史,他在翻译Beowulf时用了“甫”字(古代男子的美称),冯象老师觉得戴先生选的字好,便用了“贝奥武甫”这一译名。


十九世纪初叶以前,《贝奥武甫》这一古英语作品基本无人知晓。冯象老师介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自诺曼征服以来,整个英国上层开始讲法语,英语的社会地位、文学作品等都受到压制甚至丧失。另一方面,亨利八世在与罗马教廷决裂之后,查封了一大批罗马教廷的教会财产,中世纪教会不仅是大地主,更是文化的保存者,亨利八世此举使得大批书籍流失。现保存于大英图书馆的《贝奥武甫》孤本就在那一时期散失出来,经几代人转手,被收入位于伦敦威敏寺的藏书楼——Ashburnham House。一七三一年,藏书楼失火,尽管这部书被抢救出来,但书四周的羊皮纸由于高温烘烤变得发脆,开始脱落。失火不久后,这部抄本被转交给大英博物馆。


《贝奥武甫》古抄本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


冰岛学者索克林(Grímur Jónsson Thorkelin)彼时为丹麦王国国家档案馆馆长,他去到英国为丹麦王室收罗丹麦文物和古代抄本,意外在大英博物馆发现《贝奥武甫》。古冰岛语与古英语是近亲,索克林粗略阅读后意识到这本书与丹麦有关,便聘请一位大英博物馆的书记帮他誊抄一份,拿到抄本后仔细阅读,如获珍宝,于是又自己誊抄了一份副本。这两份抄本保留了被火烤焦的页边上的字,因此弥足珍贵。今天保存在大英图书馆的原始抄本四周的字已经消失,无法阅读,必须要参照索克林的两个抄本。此外,索克林抄本的另一个优点在于,由于他雇用的书记完全不懂古英语,所以他几乎完全复制了原始抄本,通过他的抄本,我们可以窥见18世纪抄本的原貌。而索克林由于自己懂一些古英语,他的抄本反而不太准确,因为他在其中做了一些他自以为的订正。


索克林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回到丹麦后,他花了20年时间整理抄本,考据、作注、翻译等等。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不宣而战,炮轰哥本哈根,索克林的家也被炮弹打中,他的藏书和手稿全都被烧,幸而这两份抄本存放在办公室,得以幸免于难。战争之后,索克林从头开始,最终于1815年翻译出版了古英语和拉丁语对照的《贝奥武甫》,这本书成了第一个为欧洲人所知晓的《贝奥武甫》版本


索克林的作品面世后,引起了英国和欧洲尤其是德国学界的极大兴趣。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希望找寻文化优越感,《贝奥武甫》恰好出现。在德国人看来,《贝奥武甫》是日耳曼人的伟大史诗,是日耳曼人的骄傲,于是投入大量精力,在托尔金之前,《贝奥武甫》研究基本上是德国人的天下,现在通用的学术版本《贝奥武甫与血战费恩堡》也是德国人克雷伯(Friedrich Klaeber)的作品。193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聘请克雷伯教授古英语,此外,还要求他编写一本学界可以使用的《贝奥武甫》版本,经过十余载的努力,克雷伯的版本在二战后问世,经过增订,现在这个版本已经成为全世界学界普遍使用的标准版本。冯象老师的翻译主要基于这一版本,同时参照其他各国的版本。


《贝奥武甫》

冯象 译注

本事出版社,2023年


冯象老师将视角转向托尔金(J. R. R. Tolkien)。托尔金受德国语文学训练,每年都在牛津开一门课给本科生讲《贝奥武甫》,他上课要求严格,会挨个请学生讲解单词的语法、性别、格位、句法等,因此这门课一个学期下来永远只能讲到一半。他本人认为自己的讲稿不成熟,不愿意公布。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小托尔金开始整理出版他的奇幻小说遗稿。小托尔金在晚年还整理了他父亲的《贝奥武甫》牛津讲义和未发表的史诗译稿,最终于2016年出版,让我们得以了解托尔金关于《贝奥武甫》的许多大胆而独到的解读,其中就有接班人问题。



随后,冯象老师延续接班人问题,揭示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贝奥武甫》前半部分的接班人问题。冯象老师开门见山指出,他对接班人问题的兴趣在于,回顾历史,会发现各个时代都在面对这一问题,无论是研究政法制度、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遭受的挫折,还是国际共运在今天的困难处境,都回避不了这一问题;各国无论走那条道路,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培养和挑选接班人,都是一道不易解答的难题。


冯象老师指出,《贝奥武甫》的故事主干简单明了,尽管诗歌里各种线索和故事片段交织在一起,但主干就是三场搏斗。第一场是贝奥武甫消灭巨人葛婪代,第二场是贝奥武甫沉到深潭大战葛婪代母亲,全诗的最后一段也是第三场搏斗,贝奥武甫与毒龙战斗。这三个故事的主线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把《贝奥武甫》完整翻译出来,这3000多行史诗就会变成一本较厚的书,因为诗歌或通过诗人的联想,或通过人物对话,或贝奥武甫与其他英雄人物的感叹等,将许多古代日耳曼人的神话传说融入其中,冯象老师的译本在注释中增加了对这些内容的分析。


贝奥武甫与龙

Myths and legends of all nations,1914


在冯象老师看来,《贝奥武甫》既是托尔金开创的奇幻文学的最重要的源头,又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叙事手法的老祖宗,它的叙事结构无比复杂,线索欲说还休,但接班人问题始终在这么多线索背后若隐若现。以第一场搏斗为例,丹麦王国日益强盛,丹麦国王罗瑟伽号令天下建造鹿厅,鹿厅造好后,歌声吸引来了巨人葛婪代,他攻击丹麦人,霸占鹿厅一十二年无人能敌。贝奥武甫是高特(今瑞典南部)的一个王子,他渡过波罗的海来到丹麦,帮助丹麦人打败葛婪代。这个故事本身十分简单,但诗人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断提示读者,罗瑟伽的副手也是他的侄子将来会跟罗瑟伽不和。


第二个线索是丹麦人在欢迎贝奥武甫时,按照日耳曼人的风俗,宫廷里要有一个辩士出来挑逗对方,煞他的威风。他向贝奥武甫发出挑战,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辩论。贝奥武甫回击翁弗思:“虽然你不怵/做同胞兄弟的杀手,戕害至亲。为此你终必下冥府受罚/再聪明也白搭。”这其实是一个暗示,丹麦宫廷里这位上蹿下跳的武士,将来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有可能卷入宫廷的斗争。


第三个线索是贝奥武甫杀了葛婪代之后,王后对其表示感谢。王后在赏赐贝奥武甫时肯定了他的功绩,认为他有勇有谋,希望将来他能够帮助她两个年幼的儿子,所以她没有把贝奥武甫安排在国王和自己的身边,而是安排他坐在两个小王子当中。她这番话实际上是在向侄子表示,即使你是副手,但我要请贝奥武甫将来辅佐我的两个儿子,也是暗示自己的丈夫,将来处理接班人问题时,要获得高特人的支持,尤其是贝奥武甫的支持。这些描述淹没在许许多多漂亮的庆功辞藻当中,初读时只觉得这不过是王后出来感谢一个英雄时说的一些客气话,但仔细思酌,为什么大家都在欢庆的时候,她要留意两个小王子的将来呢?


丹麦王后与贝奥武甫

1909年版《贝奥武甫》插图


联系诗歌当中的其他暗示就会发现,丹麦王室的地位实际上不太稳定。丹麦消灭了外敌威胁,掌控了北欧的大片土地,外来的怪物也被这位高特英雄给解决了,但是丹麦王室的真正威胁其实是内部的。贝奥武甫也非常聪明,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表示他愿意为国王战斗。杀了葛婪代后,要返回高特之时,他才对国王说:“若是罗里奇/有意光临高特人的宫廷/(丹麦)王子可以在那里/找到许多朋友。有作为的人/去远方游历,大有裨益”,非常委婉地回应了王后的关切。这个背后当然是一个王位接替过程。


《贝奥武甫》本身没有交代丹麦的结局,因为故事线索跟着主角回到高特去了。但从古冰岛语的文献当中我们知道,侄子最后夺取了丹麦的王位,以鹿厅为象征的丹麦王室的大好局面很快就破灭了。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冯象老师回归到贝奥武甫本人面临的接班人问题,也就是《贝奥武甫》后半部的故事。冯象老师认为,从讨论接班人问题的角度来说,后半部分更有意思。首先,贝奥武甫在当上高特王之前,诗人描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贝奥武甫在神话故事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但在部落的历史中只是一个平凡的战士。贝奥武甫接连杀了两个怪物,在水底下跟怪物搏斗,再提着怪物的脑袋从水底浮上水面,可见贝奥武甫能力超凡。但有趣的是,根据史诗的后半部分的描述,贝奥武甫几乎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人和人之间的战斗。当高特王远征弗里斯兰,被法兰克人包围,国王战死,其他人全部战死或者被俘,贝奥武甫并没能帮他的国王赢得这场战斗,而是游泳,只身游回了高特。逃回去之后,王后表示愿意把土地和宝座都献给贝奥武甫,因为她的儿子还年幼,没法接班当国王来对抗外族对高特的威胁,贝奥武甫坚决推辞。后来瑞典人从北方打过来,小王子被杀,贝奥武甫仍然没能在战争当中帮高特打赢。瑞典人杀了小王子后,便让贝奥武甫担任国王,显然瑞典人也不觉得他当高特的王是个威胁。


瑞典国王是一个篡位者,他赶走了哥哥的两个儿子,这两个王子逃到高特,被高特王收留,瑞典王南下杀害了其中一个王子,还有一个流浪的王子最后受到贝奥武甫的庇护。贝尔武甫为其提供武装和其他的资源,让小王子在冬天湖水结冰的时候悄悄回去袭击瑞典王,夺回了王位。瑞典新王受恩于贝奥武甫,不再对高特造成威胁。而南边的丹麦因为内战国力衰落,高特进入和平时期,但是贝奥武甫没有后代,他必须培养、挑选接班人。


这个时候毒龙出现了。传说古代一个灭亡了的部落的最后一位勇士留下一份宝藏,毒龙最先发现并据为己有。一个被主人痛打逃出来的奴隶无家可归,跑到海边岩洞里睡觉,结果发现岩洞里边有一份巨大的黄金宝藏,还有一条龙正在睡觉,他便悄悄把龙身边的金杯偷出来献给自己的主人。龙醒来发现宝贝少了,断定是高特人干的,便对高特发动战争,贝奥武甫只好奋起保卫高特。


贝奥武甫与龙

Rockwell Kent

石版画,1931年


贝奥武甫有几个选择,一是用计谋;二是全国动员,锻炼年轻人;三是一对一决斗。他惯于跟对手单打独斗,尤其是那种超自然的人世之外的对手,但是此时的贝奥武甫年事已高,必须要考虑接班人问题。贝奥武甫不愿用计谋,也没有全国动员;而是挑选了11位亲信勇士,并让逃亡奴隶带路,一行13个人。很多学者认为第13个人是在暗示《新约》里的犹大,但冯象老师认为,逃亡奴隶只是向导,并不参加战斗,后来贝奥武甫受了致命伤,他的接班人威拉夫派一名使者回去报信,虽然诗里没说他派的是谁,但是从整个故事的细节来分析,此时只有奴隶可派,所以奴隶向导不存在背叛的问题。事实上是另外10位勇士不敢参加战斗,背叛了贝奥武甫。


贝奥武甫决心带一支小分队与龙搏斗时,实际上做出了一个最不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从荣誉的角度来说,是荣誉最高的选择。他带着随从去攻打龙,到了龙穴,他仍然坚持一对一决斗,他的选择完全是从个人荣誉的角度出发,忘了自己已经是个老人了,不似当年跟怪物搏斗时。而且高特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他选中的接班人威拉夫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高特王室的血统,威望不高,不一定能团结和凝聚高特人。托尔金在评论贝奥武甫的选择时,认为贝奥武甫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骄傲。实际上在贝奥武甫牺牲之后,威拉夫带着高特宫廷的人看到这条龙和贝奥武甫躺在地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常常,众人要为一个人的意志/忍受痛苦,一如我们现在”。


贝奥武甫之死

1909年版《贝奥武甫》插图


冯象老师最后总结道,从研究接班人问题角度来阅读《贝奥武甫》,会发现诗歌叙事的表面是三场搏斗,但它背后始终在暗示,不论是丹麦王还是瑞典王,还是当了高特王的贝奥武甫,最终都无法处理接班人问题


贝奥武甫见证了丹麦和瑞典宫廷的接班人乱局,却没能吸取教训,为高特民族的整体利益考虑。贝奥武甫当了50年的和平之君,高特王室却没有继承人。实际上,贝奥武甫既有崇高的威望,又有足够的时间,选择余地很大,高特贵族肯定也会接受他的建议。但这一切在他选择同火龙决斗的那一刻起,都烟消云散了。史诗里没有继续报告结果,只是使者传报消息时说了一些预言:“可怕的代价:他最终以自己生命[买]来的臂环/将付诸火海,交烈焰吞食——没有一位武士,将佩戴宝物作为纪念/没有一个少女,胸前将闪耀着项圈;剥去了黄金,他们将满怀忧伤/不止一次流浪异乡”,表明了高特民族终将灭亡。史诗以贝奥武甫的葬礼结尾,高特部落自此从历史文献中消失了。


《贝奥武甫》虽然是一部古代史诗,但它揭示的、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很现代。作为学者,关注一部古代经典,除了研究古代文化本身,更要关注作品提出的问题。而接班人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大大小小的民族都要面对。《贝奥武甫》讲述了数个失败的例证,上演了一出悲剧,但它通过委婉的暗示,给了我们许多线索,吸引我们在阅读时不断回味思考,这就是它的魅力之一。


贝奥武甫的葬礼

Rockwell Kent

石版画,1931年


最后,冯象老师同与会师生就《圣经》里的接班人问题,“法律与文学”研究的作品选择,贝奥武甫前后战斗力的对比,《贝奥武甫》在网络时代通过动漫、电游和儿童绘本广泛传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的借鉴意义,民族史诗的兴起与传播,神话史诗的人文性和社科性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