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王辉:图像与技术——早期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管窥

发布时间:2023-06-19

2023年3月28日下午,文研院第十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四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王辉作主题报告,题目为:“图像与技术——早期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管窥”。第十四期邀访学者陈壁生、郜同麟、郭小雨、胡成、鞠熙、廖钦彬、林岩、宋婧、谢地坤、余辉、翟韬、张震、朱天曙、西村阳子、Isaac Bazié,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王辉作主题报告


2006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张家川县的马家塬墓地再次发生了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成果获国家文物局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家塬墓地墓葬形制独特,多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普遍随葬车辆,其中部分车辆装饰豪华;出土具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金器;墓主人身上的装饰和服饰别具一格,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该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当中,有一批锈蚀严重的铁质文物,只能辨别大致器型,X射线检测后,发现在铁基上有花纹,经保护修复后发现,这些制品上装饰有金银花纹,这种工艺既不同于在战国时期广泛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不同于包金和贴金工艺,应该是一种新出现的装饰工艺。在马家塬墓地主要用于基体为铁质的车马具和车马器上,少量使用在兵器上。经显微镜观察制作痕迹,发现该工艺的流程大体为:首先在熟铁铁基上勾勒出装饰花纹的轮廓;再将金箔置于铁基之上,沿轮廓压紧并以錾子錾去多余的金箔;最后进行打磨和抛光。


马家塬墓地出土文物


这种工艺最早由王世襄先生提出,出现于汉代,在清代《钦定工部则例正续编· 錽作用料则例》中对该工艺的流程由有较详细的记载,由发路、鋄造、烧砑、抅花等步骤构成。对比马家塬墓地出土的铁质文物,其工艺基本相同,因此,大致可以判定这种工艺是鋄金银工艺。汉唐时期在铁镜上多有使用,在明清时期的朝鲜的铁器上也发现了相同的工艺。


战国时期,这种铁鋄金银工艺除马家塬墓地使用外,在侯马乔村和曲阜鲁故城也发现有相同工艺装饰的铁质带钩。那么,在战国晚期突然出现的这种新的装饰工艺其源头究竟在哪里?这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在时代略早的欧亚草原上,可以见到使用相同工艺装饰的铁质短剑、环首刀和箭头,主要发现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阿尔赞2号墓、哈萨克斯坦伊塞克金人墓和乌克兰菲利波夫卡的斯基泰人和塞人的墓葬当中。在新疆哈巴河县的东塔勒德墓地中出土的猛虎逐鹿纹铁泡也使用了同样的装饰工艺。就此,可以大致勾勒出发端于欧亚草原的铁鋄金银工艺经新疆进入中国西北并向中原地区扩散的传播路径。


与铁鋄金银工艺传入中国大体同时,在甘肃马家塬、内蒙凉城双古城、湖北荆州等地发现了双人驭兽图像,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主人驭兽” 或“动物大师”是一个常见的艺术主题——构图形式多是两只动物(家畜、蛇、狮子、老虎等)面对中心人物,主人通常是人类英雄或神。这类图像最早出现在伊朗东南部的青铜时代杰罗夫特文明(Jiroft Civilization, 3000-1200BC)和乌尔第一王朝的王陵当中。伊朗早期青铜时代(2600—2400BC)的石质花瓶上就刻画有一人执两蛇、一人执两蝎、一人执两兽、双头神执两兽的图像,吉罗夫特的牛人让人想起阿卡德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牛人恩基杜。乌尔第一王朝时期的石质容器和竖琴上也有一人执两蛇和一人执两兽的图像。


乌尔第一王朝竖琴


这类图像在西亚有着广泛流布,公元前10—8世纪在伊朗卢里斯坦出土大量该类题材的青铜装饰品。“一人双兽”造型在卢里斯坦青铜装饰中被反复使用,样式丰富,数量众多。与人或神组合的双兽种类包括猛兽、食草动物和鸟类、鱼。卢里斯坦是主人驭兽图像风格化形成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发现的“主人驭兽”形象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种为一人在中心,两边各执一兽。第二种为一人执两兽,外圈另有两蛇形动物,形成环状;还有一类兽首呈环状,两个动物在环状兽首的左右,可以看做是这种类型的简化。第三种为中间人物简化或省略,两动物呈左右对称状。


印度河流域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哈拉帕时期(2600—1900BC)的印章上也有勇士搏双虎的图像。在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y Complex,2300—1900BC)中,出土了大量的镂空铜印,题材丰富,其中的一人两兽图像母题也很常见。克里特岛的米洛斯文明出土的执双蛇、双兽和双鸟的女神形象,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16世纪之间。

公元前7世纪,斯基泰人兴起,他们陆续进入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最后到达黑海北岸。在斯基泰人的西迁过程中,受西亚传统的影响,在斯基泰人的黄金制品中也出现了女神执两兽、两蛇和两龙的形象。在战国时期传入中国的这类图像可能与斯基泰人有密切关系。


早期“主人驭兽”图像中的女神可能是苏美尔神话中的伊南娜,代表了丰饶和战争,蛇在西方语境中也有丰饶的涵义。另外,可能还表现了英雄和神的力量和神勇。在中国,汉代开始流行西王母信仰,人们热衷于成道升仙,东汉出现的西王母的龙虎座应当是受这类图像母题影响而产生的。在内蒙古哲里木盟(现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鲜卑墓葬中出土的金饰牌(公元2—3世纪)、内蒙古出土的北魏时期透雕牌饰和宁夏固原出土的北魏时期透雕铺首,其图像也是一人执两龙或一人执两兽,是“主人驭兽”图像在中国的尾声。


宁夏固原县透雕铜辅首


在马家塬墓地大量出土的铁鋄金银制品上,出现了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忍冬纹。在俄罗斯巴泽雷克墓地和中亚地区同时代的墓葬中都有相同的图案。马家塬墓地的这类装饰图案是受斯基泰和塞人的影响而产生的。阿洛伊斯·李格尔认为涡卷叶纹源于古埃及的莲花与纸莎草藤蔓,随后演化为棕叶纹、茛苕纹。涡卷是棕叶纹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表现的是莲花萼部侧面。茛苕涡卷纹的特征是波浪形与分枝的花茎。以迪迪马的阿波罗神庙立柱为例,S形涡卷纹为框架,附加茛苕叶饰,中间支撑一个棕叶饰图案。


茛苕纹与半棕叶纹是希腊与近东的常见纹样,经过简化发展成为中国的半棕叶涡卷纹的原型。在国内,茛苕纹常被称为忍冬纹,但其原型并非自然界的忍冬(金银花),正面观的全忍冬来源于扇形棕叶饰(fan palmette),侧面观的半忍冬来源于半棕叶饰(half-palmette)。半棕叶涡卷纹有一根波浪形的茎,每个波浪中有一片叶子。忍冬纹对中国汉代以后的装饰图案影响巨大,后来出现的唐草纹、缠枝忍冬、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无不与此图像的演变有关。几个世纪以来,简化的茛苕或半棕叶涡卷纹在使用中变化很小。但当出于宗教或社会目的而需要特定母题时,这些固定图案会经过重新阐释,变为代表真实花卉的图案,纵使它们不一定再现真花的形状。


莫高窟372窟的装饰


早期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面貌和动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是文化交流面貌的碎片,目前的研究也还处在盲人摸象的阶段。就战国时期东西文化交流得到巨大发展的背景而言,应当与秦穆公霸西戎引起的西戎的迁徙,斯基泰人的西迁以及波斯帝国的东征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文化交流的枢纽当在阿尔泰地区。早期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