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郜积意:礼经席仪综考

发布时间:2024-03-12

2024年3月12日下午,文研院第十六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二次)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郜积意老师作题为“礼经席仪综考”的报告,同期邀访学者Anthony Carty、王瑷玲、刘皓明、周明初、俞学明、于建军、魏继印、丁辉、赵晶、蒋文、李猛、皮迷迷、张萌,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张涛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霖副教授,文研院院长杨立华,副院长段德敏、阎天,院长助理韩笑等参加了报告会。


论坛伊始,郜积意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席仪之于《仪礼》一书的重要性。《仪礼》之学素称难治,而《仪礼》之中更是涉及很多宴席饮酒的场面。不弄清楚席仪,《仪礼》一书便很难读明白。《仪礼》席仪重在升降,升降之法:升席必由下,不得由上;降席则常例由下,偶尔有降由上之变。所谓由上、由下,是根据席之首尾来判定的。席之首尾,经或有明文,或无明文。涉及经典无明文之情况,学者多有分歧。本报告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这些有疑问的席例、席仪。如此,揖让周旋、进退升降豁然在目,《仪礼》一书便也不难读了。


郜老师指出,儒家各经典研究的多寡不同,如《四库全书总目》之中,解释、研究《周易》的著作最多,而研究《仪礼》的书则最少。这与《仪礼》一书的性质有关。《周易》一书玄妙,可以见仁见智,研究者发挥的空间大;而《仪礼》则有诸多名物、仪节的规定,实证的成分多,不可空言、任意发挥,因此研究者稀少。韩愈更是径称:“余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之于今,诚无所用之。”


汉郑氏注《仪礼》


在介绍了《仪礼》难读的情况后,郜老师随后揭示了三种研读《仪礼》的基本方法:一,分节。即对经文进行分段,文段分明后,仪式的节次自然就显现了。二,绘图。《仪礼》中记载的众多器物、位次、行进轨迹等内容,单从文本来看不免抽象,绘制成图就清晰明了了。三,释例,即对经文中要解释的对象,统合诸篇文本总结凡例。郜老师以《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中的文本为例,对三种方法一一进行了展示,并且现场绘制出了《士冠礼》“筮于庙门”一节所涉及的人与器物的相对位置,形象地说明了应如何读通此文段。


郜老师随后又指出,三种方法都是读《仪礼》不得不借助的手段,但也必须注意到前人在使用这些方法时留存下来的不少疑难问题。如分节之法,贾公彦虽然对《仪礼》进行了分节释说,但有的经文文段本应分节、解释,贾公彦却错漏而不分。又如释例之法,也有内在的困难。如《乡饮酒礼》“主人席阼阶上,西面”,“主人升席自北方,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告旨,自席前适阼阶上。”郑玄注云:“自席前者,啐酒席末,因从北方降,由便也。”按照此处经注,主人应当以北方为席末,降自北方。然而《乡饮酒礼》末之《记》却称:“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记》文言“凡”,然而所记述的凡例却与此处经文正好相反。以此检验清人凌廷堪所作《礼经释例》,书中对升降席方位的总结也不无疑问。又如绘图的方法,郜老师展示了清人针对《士昏礼》夫妇同牢合馔仪节文段所作的三种示意图,这些示意图所呈现的席位、馔物摆设各不相同。随后,郜老师给出了自己推敲经注文而作的礼图。郜老师指出,前人的礼图最大的缺陷在于比例不明确,但是要准确地理解礼经经文,所作之图必须明确比例,标注大小、远近等度数。


(清)张惠言《仪礼图》


紧接着,郜老师又对三种方法的疑难之处提出了数种解疑之法:一是借助考古实物来理解礼经之名物。二是参照其他经书来决疑,如本次报告所涉及的席仪,《礼记》中《曲礼上》一篇就有“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的表述,郑注则曰:“坐在阳,则上左;坐在阴,则上右。”这些内容都可以取为参考。三是对比《仪礼》本经中其他篇目的相关记载,来解答疑惑。这些解疑之法当然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综合众法来解决问题。三种解疑之法中,当数用本经解疑的方法最难,却也最有效。


郜老师举出遵席、布席者两个案例,为大家演示了研读礼经时如若遇到疑难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判断。所谓“遵者”,就是礼仪场合中特殊的身份尊贵的人。郜老师结合《乡射礼》《乡饮酒礼》《乡饮酒·记》经注以及《礼记·曲礼上》的相关表述,论证遵者之席应当以西为上,因而印证了郑注“升必由下”的凡例。郜老师又利用《燕礼》《士冠礼》经注,说明布席者的面向与席上之人一致。布席者面向与席上人之面向相同,然而布席者舒席(将一卷席铺开)的方向却不取决于面向,而是取决于席之首尾。郑注《公食》云蒲筵、萑席“皆卷自末”,那么一卷收好的席自然是席末卷在内不可见,席端在外可见。席端在外,故舒席之法,必自首向尾铺开,因此舒席时的方向以席之首尾而非布席者的面向为准。如《乡饮》有诸公,则大夫席于主人之北,西面,北上,舒席即自北向南;主人之席亦西面,但南上,因而舒席是自南向北。


郜老师自绘《士昏礼夫妇对馔图》


在报告的最后,郜老师总结道:《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之仪节,委曲繁数。学者常苦《仪礼》难读,苦其难读,则不能细究仪节,因此难以领会礼经中微妙的礼义。读《诗经》如果不晓得其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也就无法理解诗兴之旨;而《仪礼》也未尝不如此。《礼记·乡饮酒义》云:“祭荐祭酒,敬礼也。哜肺,尝礼也。啐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不知祭荐祭酒之法,则敬礼不成;不知哜肺之仪,则不明尝礼之意;不知啐酒于席末,则昧于燕饮不专为饮食之义。《乡饮酒》啐酒在席末,《特牲》《少牢》尸祭则啐酒于中席,不在席末。这是因为祭礼本不为饮食,但啐酒以示成礼之义,故不须在席末。这些都是礼义见乎仪节的例证。张载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从礼仪之中体会出了仁德。而对席仪辨析分明之后,礼经中所涉及的祭荐祭酒、升降进退、事生事死等事才能不失其仪。如此,才能涵养人心之谦敬。


郜老师在报告会上


讨论环节,与会老师围绕《仪礼》一书及古礼在今天社会的意义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杨立华老师就报告中涉及的“由便”原则在礼经规定中的普遍程度提出疑问,郜老师回应认为“由便”并非礼经中常见的原则,并赞同杨老师《仪礼》重节次而避免直情径行的认识。张萌老师提问,经学研究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在今天的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定位及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可能评判前人旧注疏的是非而重新生成全新的注疏?郜老师认为,研究本身即是经学这门学术的目的所在,这是由经典内在的神圣性决定的;前人的注与疏也不能全部推翻重解,不经由古注旧疏,今人就无法通达、理解经文。俞学明老师就如何理解礼经所记载的仪式背后的文化制度渊源提问,并且期待看到关于古礼产生的社会习俗、文化价值等历史背景的研究。此外,不少与会老师探讨了《仪礼》所反映的人伦关系、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内核之间的张力。报告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