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十五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发布时间:2023-09-05

新学期伊始,文研院迎来了新一期的邀访学者,同时也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文研院创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在文研院成立的七年时间里,开创了新的学术、思想格局,为文研院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任期届满,学校对文研院领导班子做了新的安排布置: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任新一届文研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段德敏、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阎天、文研院行政副院长杨弘博任副院长。原文研院院长助理韩笑继续担任院长助理职务。9月1日上午在王博副校长、社科部强世功部长、学科办黄俊平副主任等校主管部门领导的共同主持下,文研院举行了换届及工作交接会;下午,两届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参加了为新一期邀访学者举办的欢迎会。


文研院两届领导班子与校领导合影


本学期,共有18位来自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加入文研院大家庭。下午两点,新一期邀访学者在院长助理韩笑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参观、熟悉了二院的环境和空间,也从“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我们的北大文研院”常设展中,重温了过去七年里,这座小院所发生的故事、所汇聚的学人。欢迎会上,邓小南老师首先欢迎各位新朋友的到来。邓老师在发言中回顾道,建院之初学校对文研院的期许,就是要建立一个学科交流的平台。邓老师强调,这样的平台应该有厚度,能凝聚学者,可延伸可辐射。文研院的厚度,得自于七年来的日积月累以及学者们在此的日常交流;七年来,文研院凝聚了一批对学术净土有着共同追求的学人;而所谓的可延伸可辐射,则体现了一个学术机构的视野与格局。如果说,文研院是“半亩方塘”,那么邀访学者就是文研院的“源头活水”。邓老师真诚地希望,文研院能继续在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邓小南老师发言


渠敬东老师深情回望了文研院创建之初的情景,他坦言文研院能有今天的局面,是七年来不断摸索,与学界朋友共同创造的结果。随后渠老师进一步阐释了自建院以来,文研院一直秉持着的学术原则。渠老师指出,所谓的“涵育学术”,就是要为学者提供了一个相聚讲求、切磋交流的平台,鼓励学者相互理解、欣赏,甚至批评专业领域以外的学问。只有抱着“近悦远来”的心态,学者们才能心无挂碍地坦诚交流,从内在激活学问,形成清新的学术风气。渠老师也衷心地祝愿,文研院能在新班子的带领下,越做越好。


渠敬东老师发言


随后,新任院长杨立华老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理念的衷心认同。他表示在技术统治时代的今天,文研院过去七年所取得的成绩,体现出了一种学术生活的理想样态和精神魅力。他将带领新的班子,以最小的变化,延续文研院既往的传统做法与学术理念,为北大乃至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搭建平台。


杨立华老师发言


随后,新一期邀访学者分别做了自我介绍。与往期相比,本期的邀访学者人数相对较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学者汇聚文研院,将开启为期四个月的访学。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雪光老师是研究组织社会学和官僚制度的著名学者,此前几年曾多次参与文研院的学术活动。他表示文研院与其他学术机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里给人以“家”的感觉。来自台湾“中研院”的黄克武老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他所关注的近代学人,如严复、梁启超、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人,都与北京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学术渊源。在黄克武先生看来,文研院秉持“以学术为中心”的学术态度,是一座“学术的乌托邦”。


周雪光老师发言


欧珠次仁老师是首位到文研院访问的西藏学者,他长期从事梵文贝叶经写本与佛教文献的研究工作。欧珠次仁老师表示,他很高兴能有机会到季羡林先生工作过的北京大学来学习交流。随后他对西藏社科院贝叶经研究所的工作作了简要介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何平老师虽然从事的是金融、财政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却希望带着历史学的视角研究货币金融史。他指出当下的货币研究只关注货币形态,而对于货币的本质,则缺乏哲学层面的探讨,因此希望能在文研院的交流中有所收获。同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宇洁老师从事有关伊斯兰世界的研究,她在发言中回溯了自己与文研院最初的学术接触,至今让她难以忘怀。


王宇洁老师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孙卫国老师是文研院的“老学员”,由于疫情的缘故,他在一年后才如愿来到文研院访学。孙卫国老师虽然求学执教于南开大学,却与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他的导师郑克晟是曾经的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明清史学者郑天挺先生的哲嗣。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邱忠鸣老师主要从事佛教艺术研究,她的学术历程,得益于跨学科的学术背景。近年来她与考古、历史学界的学者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她表示,文研院是一个可以“任性”的地方,因此非常期待在这里的访学。陈利老师来自多伦多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领域是16世纪以后的中外关系史、国际法史和中国法律史,他希望在访学期间完成关于清代法律专家(即司法幕友)的研究专著。


陈利老师发言


南开大学哲学院范广欣老师的研究穿梭于政治、哲学与历史之间,他的学术追求是做“有思想的思想史”,从思想史出发进入政治哲学的研究。来自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毛秋瑾老师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写本书法的研究,旁涉园林与绘画等领域。她表示,书法史的研究历来与传统的人文学科缺乏交流,因此希望能够在更大的视野中讨论书法史问题。文研院为她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孙靖国老师致力于历史地理的研究。在他看来,历史地理本来是很交叉的学科,但当下的研究却越趋碎片化。因此,他希望可以借助文研院的访学机会,不带包袱地与各个学科的老师交流、学习。


郑小威老师发言


郑小威老师来自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她坦言,自己所受的主要是西方汉学的学术训练,因此她非常愿意与中文学界对话交流。她希望能够在文研院将自己关于近代民权政治和辛亥革命的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借此机会为第二本书稿打下基础。来自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张达志老师从事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主要关注地方政治史和中古政治观念史。此次来到文研院,他想开拓一项富有野心的研究计划,即“地理天下:唐代地方政治史的整体结构”,希望就教于同期学人。敦煌研究院朱晓峰老师是第四位驻访北大的敦煌学人,长期关注敦煌乐舞研究。他带着多年来积累的学术问题来到文研院,期待能够跳出本学科,在跨学科的交流中寻找答案。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汤志波老师主要从事明清时期书画文献的研究,尤其是“吴门画派”。近年来,汤志波老师在数字人文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主持多种明代文献数据库的工作。他希望能在文研院寻找到自己新的学术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子奇老师是学建筑考古出身的,毕业后曾长期从事一线的汉唐都城考古工作,他希望利用文研院和北大便利的学术资源,完成徐苹芳考古讲义的整理工作。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李子捷老师主要从事佛教思想史和东亚佛教史的研究。他坦言,自己所从事的其实是佛教教义史,而所谓的佛教思想史,则需要将佛教与具体社会中的思想潮流结合起来考察,这是他致力于达到的境界。他感谢文研院为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专注于学术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陈浩老师的研究跨越了民族史、中国史与世界史,他目前所作的研究主要是想跳出断代史的框架,对突厥语人群做长时段的考察。



时入九月,北京即将迎来最美的季节,北大校园也即将步入层林尽染的秋季。正如邓小南老师所说,文研院迎来了新的历史时刻。在新班子的领导下,文研院将秉持服务学者、服务学术的初心,努力成为学术的高地与学者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