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邀访学者项目第十五期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4-01-11

2023年秋季学期,19位海内外学者齐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开展为期四个月的驻访研究。他们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西藏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专业覆盖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史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不同领域。驻访期间,他们深度参与北大各学科的建设,推动了学科创新,为学科交叉与融合营造了良好氛围。


围绕学术共同体建设,文研院组织了近40场邀访学者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一系列讲座、论坛、雅集等,其内容涉及中国士人的精神传统和物质性基础、经典文本和田野考察,也深入探讨汉学与宋学、中国和域外,及中国内部富有张力的各种思想传统。学者们在开放包容的氛围里就相关学术问题研究切磋、深度交流。


十五期邀访学者与文研院工作人员合影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周雪光教授,在文研院作题为“差序格局、家产制与中国官僚制”的学术报告。驻访期间,他举办了“从儒教伦理到差序格局:重读韦伯《中国的宗教》”、“家产制、科层制与差序格局:中国官僚传统再认识”两次文研讲座。此外,他受邀在北大社会学系、中古史中心、燕京学堂等校内外机构举办讲座与对谈。


周雪光教授在文研院作讲座

左起:李开元、周雪光、阎步克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黄克武研究员主攻中国近代史,在驻访期间发表题为“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的学术报告,他的同名著作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步推出。他还在文研院举办题为“清中叶儒学的经世转向”和“清末民初中国士人的现代转向”的两场讲座;此外,还受邀在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机构举办讲座。


杨立华院长为黄克武研究员颁发聘书


哈佛大学东亚系宋怡明教授擅于利用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社会史。驻访期间,他发表“中国农村现代史的意义和挑战”的学术报告;参加北京论坛(2023)分论坛“中国历史上的南与北”,以“明代卫所制度与南北问题”为题发表报告;他还面向校内外师生,举办题为“从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民’的日记思索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和“明清时期民间档案的信息生态 ——以福建永泰契约文书为例”的两场讲座。



参加北京论坛(2023)“中国历史上的南与北”分论坛的部分学者

左起:刘志伟、郑振满、宋怡明、罗伯特、程美宝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历史学系郑小威副教授,发表题为“戊戌时期的民权思想”的学术报告,围绕列文森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组织读书研讨;应邀在北大历史学系作讲座,题为“关于‘中国专制论’的辩论:一个概念史的梳理”,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作讲座,题为“The Politics of Rights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多伦多大学历史系陈利副教授,在文研院做题为“隐权力:清代法律专家,司法资本和国家治理”的学术报告,,在北大法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多个院系、研究机构举办学术讲座。同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并在文研院就该书中的“北美中国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探索”组织了读书会。他的新书《帝国时代的法律,知识和权力》也在驻访期间完成校订,即将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发表题为“纸币‘交子’的诞生及其在世界货币文明史上的地位”的学术报告,向同期学者分享为什么要研究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的学术历程。同时,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钱币博物馆等机构的学者,以“纸币诞生千年纪念”为话题组织论坛,深入探讨技术、观念与制度相互作用下货币形态演进的规律;应邀参加北京论坛,发表题为“南北贸易与传统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报告。此外,他撰写的《成都交子产生的信任机制与官方交子发行的历史意义》,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发表题为“朝鲜王朝视野下的文天祥与文天祥崇拜”的学术报告。同时,他的《再造藩邦”之师:万历抗倭援朝明军将士群体研究》在天津市第18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一等奖,完成两部书稿编校修订工作,在《清史研究》上发表论文《忠义与正统:朝鲜王朝对文天祥的认知与崇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孙靖国副研究员,访问期间发表题为“明代边防与海防地图研究——探索中国传统地图的‘小传统’”与“我为什么研究古代地图”的学术报告。此外,还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举办讲座。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达志教授,发表题为“唐代摩崖石刻翻刻与传拓中的新议题”的学术报告,组织召集“地理文献的再解读与再阐释”主题论坛。驻访期间,完成论文《安史之乱中州郡改易问题》,发表于《历史研究》2023年第5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志波副教授,组织“明人别集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序跋研究专场”。驻访期间,完成《<赤牘清裁><尺牘清裁>版本考》等论文,收入《中国古典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子奇老师,发表“古今重叠型城市历史地图的绘制——以隋唐长安城和元大都为例”和“我为什么研究古代建筑瓦件”的学术报告,并召集开展文研论坛“小物件的大历史:多学科视角下的瓦件研究”。驻访期间,他完成隋唐长安城考古相关论文,刊于《唐宋历史评论》第十二辑。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陈浩副教授,在文研院做题为“突厥概念史研究与反思”的报告,并在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做两场演讲。驻访期间,他凭借《第二突厥汗国史》荣获“2023年德国年度人文学术奖”。


邀访学者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宇洁教授发表题为“教法与苏非:从伊斯兰到中国伊斯兰”的学术报告,并组织“伊斯兰还是伊斯兰主义”的文研论坛。驻访期间,她完成Tharik Hussain《群山间的宣礼塔:穆斯林欧洲之旅》一书的翻译工作。南开大学哲学院范广欣副教授发表题为“《社会契约论》第一个汉译本的政治哲学含义”的学术报告,受邀在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主办的沙龙上发表演讲。驻访期间,他的多篇论文,相继发表于《学术月刊》、《清华社会科学》、《东亚观念史集刊》。

西藏社科院贝叶经研究所欧仁次珠研究员深耕梵文贝叶经写本与佛教文献,发表题为“略谈《亲友书》梵藏汉校勘译注”的学术报告,参与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梵巴语系师生的梵文研读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李子捷副教授主攻东亚佛教思想史,在驻访期间分享了他的研究缘起与学术历程,并作题为“从种姓到佛性——贯穿印度、中国、日本思想史的佛教脉络”的报告。

北京服装学院邱忠鸣教授发表题为“临淮王的表情:中古大佛像的地景政治与世界地图”的学术报告,完成论文《北齐青州菩萨像璎珞构件“胜”》,发表于《形象史学》;苏州大学毛秋瑾教授发表题为“明代吴门画家山水图式与隐逸主题”的学术报告,并与邱忠鸣共同策划组织文研论坛“书写与美术:艺术史视域下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新探索”;深度参与北大历史学系荣新江老师主持的“法藏敦煌文献读书会”。敦煌研究院朱晓峰副研究馆员发表题为“固化与转化——论莫高窟第285窟展现的早期乐舞风格”和“我为什么研究敦煌乐舞”的学术报告。同时,他组织同期学者赴敦煌开展为期四天的学术考察,并作为主讲人完成“考古中国——走进莫高窟的艺术时光长廊”的直播,作为嘉宾参与《美美与共》第三期。


邀访学者在敦煌与樊锦诗先生合影留念


2024年春季学期将有20位学者在文研院开展为期4个月的学术交流,其中过半学者来自海外高校。文研院是提纯学问、检验思想穿透力的地方,为北大文科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