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程苏东:拓宽对文明互动关系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8-10-17

【应伦敦大学学院(UCL)及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Paris Sciences & Lettres,PSL)的邀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文研院”)组织校内相关专家学者,于2018年9月26日至10月4日对上述单位进行访问,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北京大学的六位学者,包括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刘海方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叶少勇副教授、历史学系昝涛副教授、中文系程苏东副教授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以下为程苏东老师的出访感想。】

 

拓宽对文明互动关系的理解

2018年9月25日至10月5日,我随北京大学文研院先后参加了由文研院与UCL合办的“批判性的区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文研院、UCL与PSL三方合办的“早期书写与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批判性的区域研究”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欧洲中心主义”或地区中心主义对传统区域研究带来的限制与误导展开了多个角度的批评,并围绕在全球化视域中应如何重建区域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早期书写与文本”会议上,主办方邀请了研究古代埃及、印度、苏美尔、中国等不同地区书写传统的学者,围绕“书写”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形成过程、传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讨论。事实上,“书写”问题始终是19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传统的东方学研究中尤其具有关键性的地位,西方书写文化研究中形成的类型学研究方式,以及古文书学、辨伪学、字体学等研究方法,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早期书写文化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本人在会议在上报告了论文《书写文化的新变与士人文学的兴起——以〈春秋〉及其早期阐释为中心》,对“书写”由一种公共性的行政管理技能转变为具有高度个人性的文化表现方式的过程进行了讨论。会议间隙,我们还参访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英、法重要博物馆和收藏机构

 

程苏东老师在会上做报告

 

这次出访行程紧凑,心情愉悦,有两点收获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是欧洲学者对于研究方法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利用新技术、新思想不断开拓研究方法的不懈努力。以“早期书写与文本”会议为例,早期文字研究虽然已经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门学术方法非常成熟的学科了,但在本次会议上,仍有多位学者报告了他们对于研究方法的探索,例如PSL的Peter Stokes教授展现了他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开发的古文字分析程序Olivier Venture教授则字体学的角度揭示出“文书”与“书籍”在书写形态方面的不同特点,出色地呈现了文本功能与文本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这些论题在书写文化研究中都是久已存在的问题,但通过新技术和新思路的介入,仍得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认识。

第二,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非常必要。北大文研院自成立以来,已经为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了很多的交流平台,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这次出访过程中,由于大家有十天的时间在一起参会、参访,而且共同旅行、用餐,这种较长时间的共同相处使得大家不仅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在学术层面上也真正产生了持续、深入的交流,本次出访团中,段晴老师和叶少勇老师是东语方面的专家,朱凤瀚老师是考古、历史和古文字的专家,刘海方老师是中非关系的专家,昝涛老师是中东、土耳其方面的专家,韩笑老师对国际关系史、欧洲史也有很深的了解。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我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更在观念层面上得到很多新启发。我自己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但其实从鲁迅以来,学者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学科是名不副实的,因为这里的“中国”事实上主要只是指汉民族,我们的“中国文学史”未真正将中国地域内活动的各种民族文学有效地包容进来,我对此虽然一直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一直是模糊的。在这次出访过程中,段晴老师不断给我们介绍古代中国与中亚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在语言层面,也包括在信仰、社会风俗等其它方面,这让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不仅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应注重对西域、中文明的研究,甚至是一个完整的“汉文学史”也离不开对西域、中亚文明的研究,因为欧亚大陆的文明从她的起源阶段开始,就是在一个广大领域内展开的、具有互动关系的文明。受到语言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限制,我虽然一时还无法将这种观念落实到具体研究中,但我想这对于我将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里不再列举。在现有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政策下,各方面的经费比较喜欢用来资助各种器材的购买或举办各种大型会议,但其实,如果能更多地组织这种有针对性的小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让不同学科、不同资历的学者有机会展开深入的交流,也许可以给学术带来更大的推进。

此外,有关早期书写与早期文本的研究,不仅一直有新材料出土,而且围绕早期文本的复杂生成方式,尤其是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书写”与国家、权力、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也展开了很多理论层面的新思考,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探究下去的重要话题。不过,本次会议邀请的学者主要偏重于具体字体、字形的讨论,有关整体书写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这方面美国学者有较多关注,今后若继续举办相关问题的讨论,可注意同时邀请从事具体文字研究和从事书写文化研究两方面的学者,这样双方之间的交流也许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