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春水,静园秋叶。往兹来兹,人文之光。2018年9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迎来成立两周年的日子。在过去的两年里,文研院立足北大优质的学术资源,凝聚海内外的一流学术人才,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为宗旨,举办多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推动跨学科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9月21-22日,文研院通过组织纪念学术讲座、“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北大学者讲坛、主题学术论坛等活动,邀请学界朋友们静园再聚首,畅叙旧谊、结识新朋,在交流中激活新的议题,一起见证文研院的成长。文研院驻院学者及往期邀访学者代表、校内外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上述活动。
9月21日下午,两场纪念学术讲座在二体地下报告厅举办,拉开文研院两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帷幕。两场纪念学术讲座分别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文研院学术委员俞可平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邢义田先生主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王缉思教授主持。
主持人王缉思教授
俞可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官本主义还是民本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学分析”。俞可平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究其本质来说是官本主义社会,而所谓的民本主义其实只是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且它在本质上与官本主义同构。但对于身处现代文明的我们来说,从官员的“权力本位”过渡到公民的“权利本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中国在民主政治道路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离官本主义有多远。
主讲人俞可平教授
邢义田先生的报告题目为“证据与想象——‘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必要吗?”。邢义田先生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以自己的研究为例,指出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不仅要遵循科学历史观,更要有基于证据构筑历史的想象力。两位先生的精彩演讲,让在场听众对中国的政治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主讲人邢义田教授
9月21日当晚,“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北大学者讲坛在二教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举行。“传承”系列讲坛旨在邀请北大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讲述北大学术传承、治学机缘和为学理念,彰显文科学者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高扬北大老一代学人的精神品格,启迪和激励青年学子。在今年4月举办的首次“传承”活动中,七位优秀青年学者分享了他们在燕园求学、成长到走上讲台的经历,讲述了他们对北大学术传统的理解。本次活动,文研院邀请了在人文社科领域备受尊重的六位教授,以录制视频和现场讲述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不同时代背景下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求学、教学、治学之历程。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出席,二百余名校内外师生参与活动,环座聆听。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活动现场
作为1951年老北大时期入学的代表,88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以视频讲述的形式,分享了他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求学问师之路,以及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对教书育人的学术坚守。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讲述了北大哲学系几十年来的跌宕起伏,倡导中国文化根本精神品格的涵育衔接。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活动现场
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生动地回忆了1960-70年代北大一批老师的群像,展现他们的卓越才华和高尚人格,并感念求学期间老师们对学生跨越学科、跨越国界的“合力托举”。外国语学院的段晴教授动情分享了在南亚和中亚的历史语言研究领域砥砺开拓的经历,并以先师季羡林教授的名言“没有新东西,就不要写”寄语北大学子。
袁明老师与段晴老师深情拥抱
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分享了他对邹衡、李伯谦两位考古学大师的印象,在对师长的记忆中,他深刻体悟到北大传承的“精神血脉”。最后,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回忆与恩师王汉生教授学术生活的点滴,感念师生之间不期而遇、深有会心的通感。各位学者的深切讲述,展现了北大学人们坚守求索的生命历程。即使在“万径人踪灭”的学术领域,依然能秉持着学术精神“独钓寒江雪”,这样的传统和精神,也会在一代代学人的前行中传承下去。
9月22日上午,作为两周年学术活动的组成部分,三场主题学术论坛在静园举行,主题分别为“历史解释与当代意识”、“中国文明及其世界处境”和“思想史与社会实践问题”。
论坛现场
在“历史解释与当代意识”分论坛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认为,当代研究者的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所处理论世界的影响,并因此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对隐含的理论立场进行反思。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常怀颖则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出发,表达了对当代意识在学科发展中所起积极作用的肯定。随后,与会学者与在座师生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从各自领域出发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与解答。
在“中国文明及其世界处境”主题论坛中,参会学者围绕“何为中国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当代处境”两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潮从古代中国文明谈起,还原中西文明相互接壤的历史情境,为中国文明的当下和未来寻找定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昝涛指出中国文明这一概念本身的暧昧性与谈论这一问题在理论资源上的尴尬之处,他认为,须在如今的世界秩序下,对中国文明怀抱审慎忧虑,重新界定中国文明的复杂构成。讨论环节,各位与谈人分别就中国文明的本质、立场与角度,自我-他者关系中他者是谁,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议题探讨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的多重关联。
在“思想史与社会实践问题”主题论坛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华喆指出,儒家思想在制度史研究中不可忽视,需将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对古代中国的完整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高波则谈到,现代的思想史研究和传统存在疏离感,与西学反而更亲近,并且常常与某种革命浪潮之后的理论反思相关。两位引言人发言结束之后,与会学者分别从学术视野、思想史研究所面对的文献与方法、思想史与社会实践等角度,对两位的引言做出评论和回应。
“近者悦,远者来”。北大文研院扎根学术土壤,推动学术交流,以先人之光滋养后世之学。两周年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句点,希望正在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