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正三载。2016年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揭牌成立。三年以来,文研院持续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立足北大优质的学术资源,凝聚海内外一流学术人才,推动跨学科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19年9月,值此成立三周年之际,文研院延续既有传统,通过组织主题学术报告、学人讲述、跨学科对谈等活动,邀请学者畅叙旧谊,激活议题,共同见证文研院的发展。文研院学术委员、工作委员、邀访学者代表、北大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的领导及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上述活动。
9月20日下午,两场主题学术报告在二体地下报告厅举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克里斯托夫·普洛夏松(Christophe Prochasson)主讲,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俞可平主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周其仁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全球化:国别本位与市场本位”。他指出,当前一段时期,国家层面的全球化遇到了重大的挫折,但是市场本位的全球化还会非常顽强地向前推进,从长期来看上层建筑、国家权力这只手不会比底部的力量强,真正强大的力量是底部的力量,是无数普通人的经济利益、是各地区间的比较优势、是人们的交流来往和互通互联——而这些底部的力量才是未来的确定性和希望所在。普洛夏松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圣西门与欧洲思想之变”。他表示,圣西门的思想融合了作为学科基础的科学观、作为历史取向的进步观,以及维护最贫困阶层利益的道德观,展示出超越时代的敏感性,为人类勾勒出社会主义的明天。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克里斯托夫·普洛夏松
20日晚,“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学者讲坛在二教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举行。传承系列讲坛是文研院的特色活动之一,至今已邀请七位青年学者和六位资深学者分享他们的求学机缘、为学理念,展现了北大校园薪火相传的学术风貌,也彰显了文科学者的不断追求的卓越风采。本次活动邀请五位在人文社科领域备受尊重的资深教授,以录制视频和现场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关切改革开放潮头年代中的求学历程与师承因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讲话,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出席,副院长杨弘博主持。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校友会会长李文胜以及二百余名校内外师生现场聆听讲述。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资深特聘教授葛兆光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白谦慎教授
文研院学术委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资深特聘教授葛兆光回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大求学的生活,将烙印在自己身上的北大印记概括为三条线索:1980年代北大学子共同流淌的理想主义传统、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及坚实的学术传统,以此提点青年学子们做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将专业的、学院的、严格的研究与社会关怀连在一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白谦慎教授感念母校开放多元的思想氛围与活跃淳朴的学术风气。来自老师、同学、社团给予的丰厚艺术资源,亦贯穿于他将艺术从爱好变为志业、从政治学转向艺术史的发展轨迹中,经由北大学子之间的传续,延展出一段非凡的“艺术因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吴志攀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透过大屏幕,向在场师生讲述了1948年在沙滩红楼入学北大后的学习与生活点滴,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她时常关切文学演进方向,认为多元的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人的梦想、追求与使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生动讲述过去近四十年里,恩师乐黛云先生的帮助、提点、支持与鼓励。她不断将目光投向学院高墙之外,拥抱真实的生命,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在电影、文学、文化、女性主义研究中“敢为先”、“常为新”。北京大学法学院吴志攀教授以“老师对教育的传承”为题,分享了其对芮沐、陆卓明两位老师的印象,深刻体悟到学无止境、厚积薄发、触类旁通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与传承延续到后学。最后,韩启德院士总结讲话。他将“传承”总结为传统与师承两条向前伸展的脉络,而“学缘”的流动中,既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责任与爱,亦包容着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在他看来,北大是学术的沃土,亦应是学术的净土。
活动后合影
21日上午,三场受到广泛关注的跨学科对谈分别在静园二院、二体地下报告厅举行,会场中座无虚席,连过道中都是人头攒动。“思想史与艺术史”论坛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薛龙春主持。与谈学者围绕思想史与艺术史学科的融合与分野、艺术史的本体研究方法与现实转向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葛兆光教授指出,当今的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都将目光从精英世界转移到平民世界,学科交融和对话愈益频繁,但同时必须注重传承艺术史学科独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白谦慎教授认为,运用思想史方法研究艺术史,既是现代艺术史学界的主流范式,也是出于艺术史同其他学科对话、扩大学科受众的现实需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辉主持“文学与法学”论坛。
跨学科对谈现场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从《红色娘子军》著作权纠纷案谈起,剖析了案件背后革命文艺与私有产权的冲突,以及市场条件下法律体系的局限性和话语权的缺乏。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回应,《红色娘子军》案触碰的是“通过文学的法律”的问题,即前法治社会文学发挥的社会规训、社会教育的“法律”作用。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也值得关注,即《圣经》等文学经典中对法律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人性的探讨。
跨学科对谈现场
在“考古学与人类学”论坛上,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则从自身经历出发,回顾早年参与考古工作的体验,分析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以及现代不同考古路线和发展考古学的方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先后从民族志、比较或历史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三个层次介绍了学科概况和学术传统,并认为中国有别于西方民族志研究偏好的“简单社会”,在研究领域具有特殊性。主持人渠敬东教授指出,人类学和考古学都以“溯源”为重要的学科讨论基础,但在当下缺少对学科史的追溯,这也是文研院希望深入开掘的方向。
院有玉兰树,亭亭若盖。文研院扎根北大学术土壤,三年来以500余场跨学科的学术活动,积聚温热、沉淀思想,并将继续带着初心与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