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四周年


     

    2016年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揭牌成立。四年以来,文研院持续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立足北大优质的学术资源,凝聚海内外一流学术人才,推动跨学科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2020年9月,值此成立四周年之际,文研院延续以往传统,围绕“文明:中华与世界”的核心关怀,自20日起举办纪念学术讲座、学人讲述活动、专题学术展览。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推出,受到学界与师生的广泛好评。



      9月20日,两场纪念讲座先后举办。第一场以“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未来——重读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为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主讲,文研院工作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以线上直播、线下交流的形式举办,逾千人在线观看。

      亨廷顿有关文明冲突的分析框架历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热烈讨论。李强教授以这一框架的基本观点为基础,着重解读了近30年来伊斯兰、俄罗斯、西方和中国等不同文明在世界秩序中的力量消长和未来趋势。李强教授认为,亨廷顿敏锐地注意到了世界政治从意识形态冲突向文明冲突转变、从以利益为基础向以认同为基础转变的显著趋势,对当下的国际局势分析仍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但近30年来,世界秩序的演化也呈现出新的文明冲突特征。在此背景下,中国应从世界的维度、历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身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采取的战略。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



20日晚,第二场主题讲座“游牧视角下的战国长城——政治、贸易与精英的形成”在线上平台以直播形式举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狄宇宙(Nicola Di Cosmo)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主持。在长期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从中原各国的角度来理解长城的意义,但是狄宇宙教授则尝试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理解战国中后期开始进行的长城建设。他认为,在战国中后期,中原各国军事规模快速扩张和军事技术快速变革情况下,长城地带对于游牧民族是贸易网络建立的重要场所。长城既增加了中国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使得部分游牧民族的精英因高频参与贸易商业活动而受益,进而改变了部分游牧部族的社会结构。从长期历史来看,也使得中国深度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商业网络,而这一商业网络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狄宇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月21日,文研院在官方公众号推出四周年纪念短片“学思徜徉的家园——我们与文研院的故事”。来自人文社科不同领域的二十余位学者,讲述了他们与静园二院的故事,其中既有王缉思、段晴、李伯重等资深学者,也有许多崭露头角的学界新修。学者们感念于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感谢文研院搭建的多学科交流平台。根植燕园深厚的学术土壤,在他们眼中,文研院打破人文社科学科的壁垒,促进融合学术创新。近者悦、远者来,文研院涵育的氛围与风气,使得国别不同、领域各异的学者汇聚于此,也为启发性的想法提供了酝酿的土壤。瞻望未来,学者们对文研院的发展提出了期许,期待文研院继续关切学科根本问题,以包容开放的跨学科交流消除学科间壁垒,在时代的召唤中探索前行的道路,并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学术气息,肩负历史使命与担当,成为学者理想的精神家园。

 

点击图片观看文研四周年纪念视频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学者讲坛是文研院的特色活动之一,至今已邀请七位青年学者和十一位资深学者分享他们的求学机缘、为学理念,展现了北大校园薪火相传的学术风貌,也彰显了文科学者的不断追求的卓越风采。本次活动邀请两位在人文社科领域备受尊重的资深教授,以视频讲述的方式,分享他们以私淑北大诸位名家到融入北大传统的求学、教学、治学的经历。


        第一位讲述者是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爱智慧源于诧异”,对西方哲学怀有兴趣的他,在研究生导师陈修斋老师的启发下,致力于中世纪哲学研究。铭记着老师的嘱托,他与同道接力合作,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成经典。来到北大教书之后,赵敦华教授有感于“未名虽小,而通五湖四海,则北大为大”。在他的眼中,北大“有容乃大”——“容”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容纳,北大哲学之“大”,则是“因自由,求真理,以服务”的博大。北大哲学,容纳着不同学风与理路的碰撞。学术影响与学风传承,是维系北大哲学传统的真正力量所在。这种力量无形而真实,宽泛而具体。用线索贯穿史料的治学理念、承袭考据学的经典释义路径、清晰的问题导向以及对上述思路的综合运用,共同塑造着北大哲学的传统。而这样的传统,仍处在发展、转型、变化的进程中。赵敦华教授寄语青年一代的北大人,应在学术传统的大道中变动前行;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


点击图片观看赵敦华教授讲述视频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深情述说与中文系五位先生的交往与感触。乐黛云先生参与创建比较文学领域,带来新的视野方法,在激荡时代中思考中外文化互动发展,孕育着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力量;纵然坎坷,她仍怀有开放的心灵,对苦难进行观察与反思,为人真实而又坚定。钱理群先生治学处世,既有意气风发的探索热情,亦有不断回归“原点”的质疑与追问。视频中,洪子诚教授也回忆起严家炎先生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谢冕先生敏锐的判断以及孙玉石先生对梳理现代主义诗歌谱系的执着。在“先生”的群像中,他们性格各异,亦有共通之处——青少年时期热切追求革命、向往“新世界”的理想,以及遇到挫折后寻找生命更生的过程。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是具有奠基性与开拓性贡献的学者。他们的足迹坚定厚重,而步履交织的路也将继续传承,指引着前路,也照亮了来路。



点击图片观看洪子诚教授讲述视频


 文研院不仅致力于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同时也走向田野。田野考察得以让学者们接近历史现场,质证来自文献的想法,激活问题与思考,从而获得对地理环境、社会民风的体悟,乃至一种更为宏观的格局感。四年里,文研院组织了八场针对不同议题、不同地区的考察活动。三次走向西北,考察了从西周秦汉到宋夏不同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军事防线。同时,文研院也长期关注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动向。在顺德的“乡村振兴”考察、遂昌的历史人类学研修班及阴山南北的社会史考察中,学者们体认了与传统政治史研究有别、自下而上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成立四周年之际,文研院举办“重回历史现场——文研院学术考察回顾展”,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回顾上述考察经历。



点击海报在线观展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文研院扎根北大学术土壤,四年来以近千场跨学科的学术活动,积聚温热、沉淀思想,并将继续带着初心与使命,抱定宗旨,砥砺前行。有同道、同仁、同德、同心,希望正在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