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明之间”系列讲座(第一、二期)

发布时间:2021-09-13

“文明之间”系列讲座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一直关注多文明的互动与比较,希望在全球史的视野中,将多文明的互动变迁作为基本关注面向,突出文明之基础构造和发展历史,特别是文明间的交互作用地带所引发的文明转型问题。为呈现不同文明之间物质性或精神性的复杂关联,文研院三年前策划推出一个长系列讲座,持续数年,以“文明之间”为总题,推出三期系列讲座。


2021年春季学期,“文明之间”系列讲座第三期“欧洲文明的多元性”开启。我们特将该系列第一、二期系列讲座进行回顾,供各位读者备览。



 讲座回顾 


第一期:“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


“文明之间”系列第一期的讲座贯穿了2019年的春季和秋季学期,以“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为主题,十场讲座聚焦亚欧大陆的古典文明,在对文明的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观察中,揭示文明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文研讲座116】希腊世界的埃及魔法


2019年3月27日,“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系列讲座第一讲、“文研讲座”第116期在二体地下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希腊世界的埃及魔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拱玉书主持。希腊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是东西方思想交汇的大熔炉,在底比斯西岸沙漠中,出土了封存于一个大陶罐中的这一时期的一百多份魔法纸草。这些纸草以古希腊文、世俗体埃及文和科普特文等多种文字写成,文本内容也不同于传统的祈福与洁净仪式,而是占卜预测。这一时期,作为埃及秘传知识核心的魔法文献,从隐蔽走向显现,其体裁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之迅速吸纳各个源流,成为后世各种异端的工具。



【文研讲座136】从《五族谱》看波斯人欧亚诸民族的认知


9月17日,“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系列讲座暨“文研讲座”第163期举办,主题为“从《五族谱》看波斯人对欧亚诸民族的认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丹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付马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评议。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刘迎胜参与讨论。讲座通过分析《五族谱》对东、西方君主世系的记载,探讨了伊利汗国时期波斯人对欧亚诸民族的认知,展现了在蒙古“世界帝国”背景下,波斯文化多元包容的特征,并比较同时期波斯世界的中国知识,和中国的波斯知识,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




【文研讲座158】最后的斯基泰人——追溯于阗王国社会宗教文化变迁


12月6日,“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系列讲座暨“文研讲座”第158期邀请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最后的斯基泰人——追溯于阗王国社会宗教文化变迁”。新疆和田山普拉墓葬出土文物显示,古代于阗人是希腊化斯基泰人。语言学家判定,他们是塞种人,所说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是中古伊朗语之一种。而于阗语中涉及宗教信仰层面的词汇,又显示了古代印度宗教的影响。段晴老师基于近年来新获于阗语文献,剖析了于阗王国的社会变迁,并结合出土文物,揭示于阗王国的原始宗教信仰。




【文研讲座141】柔然与阿瓦尔考古调查——兼论6—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9月24日,“文研讲座”第141期“柔然与阿瓦尔考古调查——兼论6-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在二体报告厅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主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倪润安主持。柔然和阿瓦尔的历史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极其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次讲座中,林梅村教授根据内蒙古和蒙古国考古新发现,并结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阿瓦尔金银器,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除了探讨蒙古高原柔然和欧洲阿瓦尔考古文化,林梅村教授还讨论了六至八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柔然人迁徙导致的“铁马镫”西传。





【文研讲座163】丝绸之路——一个跨文明的交流系统


12月19日,“文研讲座”第163期“丝绸之路:一个跨文明的交流系统”举办,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主讲,历史学系教授朱玉麒主持。作为“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本次讲座强调了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往之道。有了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各个文明之间才有了交流与互动,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影响比较深远的文明互动,包括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渐,佛教文明的东西传播,以琐罗亚斯德教为纽带的伊朗文明的流传与影响,中国文明的西渐,基督教特别是东方叙利亚基督教对中亚、东亚的影响。可以说,各大文明的交融与互动,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再造;没有交流与互动,则没有单一文明的进步与再生。



主讲人荣新江老师



讲座现场


点击文末活动标题,浏览本系列各场讲座详情



第二期:“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


2020年,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震荡尚未消隐之时,“文明之间”系列讲座进入第二期,主题是“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我们希望从中东到南亚、东亚以至非洲、拉美,聆听这些有着深厚文明传统的政治体和区域,如何筚路蓝缕,融入现代这个多声部的宏大乐章。



【文研讲座170】奥斯曼帝国的所谓“Millet制度”——争议与问题


2019年5月7日,“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系列讲座第一讲、“文研讲座”第124期在线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昝涛副教授通过视频录制的形式,带来了一场题为“奥斯曼帝国的所谓‘Millet制度’——争议与问题”的讲座。所谓“millet制度”,主要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在奥斯曼帝国内部,非穆斯林团体享有自治或半自治的地位,这既有伊斯兰传统中给予一神教徒被保护者地位的因素,又是根据实际情况让非穆斯林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在19世纪的改革时代,奥斯曼帝国效法西欧民族国家模式,改革了所谓“millet制度”,奉行“奥斯曼主义”,不分教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冲击了传统“millet制度”下宗教人士享有的特权与既得利益,但并未缓解帝国内部的民族主义。




  【文研讲座176】葡语美洲的“多”与“一”——谈巴西国家/民族的形成


2020年10月15日,“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系列讲座暨“文研讲座”第176期在线举行,主题为“葡语美洲的‘多’与‘一’——谈巴西国家/民族的形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闵雪飞副教授主讲,樊星助理教授主持。巴西的文化构成及人种来源高度混杂。这样一个国家如何成为一个语言和文化相对统一的区域?当地的印第安人、巴西的“发现者”、各地的移民又如何对“巴西”产生国家认同?“巴西”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和周边西语国家又有何异同?闵雪飞老师从1500年巴西“被发现”的历史开始,从人种和文化两方面,解析了巴西何以成为一个新民族,及“巴西的形成”在文学上的表现。




【文研讲座184】文学想象共同体——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学


11月30日,“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系列讲座暨“文研讲座”第184期在线举行,主题为“文学想象共同体——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主讲。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兴盛期,也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高涨期,在俄国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意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所谓“俄罗斯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俄罗斯民族借助文学在19世纪下半叶构筑的一个文学想象共同体,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中心主义”也从此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俄国现象。





【文研讲座188】非洲的历史与现实——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互动


12月16日,“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最后一讲暨“文研讲座”第188期在线举行,主题为“非洲的历史与现实——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互动”。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主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海方主持。“非洲”是什么?一个国家?一个大陆?一种观念?“文明”如何定义?用一种物化标准去衡量?抑或是观察和作用于世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长时段”如何理解?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时间角度?还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李安山老师通过对以上三个概念的理解,展现了非洲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尝试去理解非洲文明的多元性以及非洲在吸收外来文明时所产生的互动。





 讲座一览 

“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系列

颜海英:希腊世界的埃及魔法

林丰民:阿拔斯朝百年翻译运动与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昝涛:反思奥斯曼帝国的多样性

贾妍:神采幽深——流转在古代近东文明之间的青金石

王一丹:从《五族谱》看波斯人对欧亚诸民族的认知

叶少勇:口诵与书写——印度文化载体的流变与东传

段晴:最后的斯基泰人——追溯于阗王国社会宗教文化变迁

林梅村:柔然与阿瓦尔考古调查——兼论6—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荣新江:丝绸之路——一个跨文明的交流系统

罗新:北魏祭天方坛上的木杆


“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系列

昝涛:奥斯曼帝国所谓的“millet制度”——争议与问题

张忞煜:“谁是印度教徒?”——身份之辩与历史的再诠释

宋念申:想象亚洲的轮廓 ——17至18世纪的国家、地图与空间表达

闵雪飞:葡语美洲的“多”与“一”——谈巴西国家/民族的形成

陈博翼:近代早期东南亚的贸易港口和社区

王宇洁:“什叶派新月”——教派身份的现代重构

孙歌:“一个人的世界史”——上原专禄与战后日本的主体性问题

刘文飞:文学想象共同体——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学

李安山:非洲的历史与现实——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