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早期中国与中华文明

A

点击下方讲座标题,阅览详细内容 


文研讲座

1纪要 |【文研讲座04】李零:西周的邻居与后院

2纪要 |【文研讲座11】许宏 V.S. 何努:最中国之辩

 

二里头与陶寺,分别是地处洛阳平原与临汾盆地的两个普通村庄的名字。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一样,他们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就在这两个村庄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经由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两个村落得以重回今人的视野,跻身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然而,二里头与陶寺,究竟哪一个可以称为最早的中国?这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争论之一。

 

许宏与何努,两人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又分别是上述两个重要遗址的发掘者,却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各持己见,针锋相对。许宏为二里头遗址最早中国说倡导者,何努为陶寺遗址最初中国说倡导者。

 

116日下午2点,许宏与何努两位考古学家,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分别就二里头和陶寺两个遗址,进行了一场最中国之辩,在这场辩论式讲座中,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担纲主持,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等近数百位师生前往观

 

3现场 |【文研讲座46】许宏:围子的中国史——先秦城邑7000年大势扫描

4纪要 |【文研讲座68】金鹏程:何谓早期中国的历史

5纪要 |【文研讲座71】田亚岐、孙庆伟:皇天后土

6纪要 | 【文研讲座93】阎步克:制度史视角中的酒爵酒尊——周代爵制的可视化形态

 

发达的衔号系统,精密的升降规则,森然不紊的等级待遇,必定是行政体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而在历史早期如商周,这些东西并不成熟。五等爵及公卿大夫士爵,西周仅在孕育之中,它们实际都是春秋以来才逐渐成形的。然而,西周肯定已是个贵族社会了,大小贵族虽不像后世那样有成熟的品秩勋爵以确认与区分权势,但也形成了一些萌芽性的标识方式了。那些标识方式富有原生性。本次讲座中,阎步克教授将从制度史的视角,分析周代可视性的等级标志——酒爵与酒尊。

 

7纪要 |【文研讲座109】缪哲:从灵光殿到武梁祠——汉代帝国艺术的复原

8纪要 |【文研讲座122】夏含夷:清华简《摄命》篇源流考

 

 

文研论坛

1纪要 |【北大文研论坛09】刘斌VS孙周勇:良渚与石峁

2纪要 |【北大文研论坛11】常怀颖:殷墟世界的声色犬马

3纪要 |【文研论坛12】李零: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

【文研学术委员】李零:帝系、种姓的历史还原(上)

【文研学术委员】李零:帝系、种姓的历史还原(下)

4现场 |【文研论坛40】许宏:对早期中国的叙事与想象

纪要 |【文研论坛40】许宏:对早期中国的叙事与想象

5纪要 |【文研论坛48】《子弹库帛书》出版学术座谈会

【文研学术委员】李零:《子弹库帛书》自序

【文研论坛48】《子弹库帛书》出版学术座谈会

6纪要 |【文研论坛57】罗泰:东周时代经济考古的一些问题

 

20171214日下午,北大文研论坛第五十七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东周时代经济考古的一些问题

 

罗泰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著述内容与研究方向,并以面向美国学生开设的先秦时期中国的美术、技术与经济课程为线索,陈述了其对东周时期经济考古的理解。罗泰教授从这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出发,介绍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就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对史前文化的考古学遗迹进行梳理后,他提出如下问题:考古学文化能否等同于一个古代民族和社会团体?罗泰教授表示,考古学界不能简单地的从这些物质文化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考古学界学者曾就此进行实验,考察非洲地区的物质文化因素分布是否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分布对应,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法直接判断二者之间的相合度。

 

对此,罗泰教授认为,可以将考古学文化诠释为经济现象,即某一种物质文化产品的交流范围。但他同时提到,具体的运行方式还需根据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现象在青铜时代仍然存在。根据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学遗迹,人们可以初步复原出古代人的经济体系,其中就包括了中心文化和地方文化。以陕西遗址等实地研究为例,罗泰教授提到,这些居留遗址曾是当时的政治、宗教等活动的中心,且能够通过陶器、陶窑群的分布情况复原那时的生产制度与交易关系。

 

7纪要 |【文研论坛63】欧亚视野下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

9纪要 |【文研论坛69】族徽:早期金文与商周社会

 

 

未名学者讲座

1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03】程苏东:拾遗补艺,整齐百家——《史记》的文本重写及其文学性

2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07】韩巍:西汉竹书《周驯(训)》与黄老道家

学术随笔 | 韩巍:北大珍藏西汉竹书

3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0】张海:早期中国的融合与变革——考古学的观察

 

不断积累的考古材料越来越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国境内早期文明的发展轨迹,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推动社会文明化进程的主动力,也是史前社会大变革并迈向早期国家的基础。考古学作为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手段为我们提供了窥探这一过程的独特视角,本讲座试图在一个大的时空框架之下对这个历史过程进行宏观的考古学解读。

 

早期中国一直都是考古圈内非常热门的话题,在西方一些关于中国的研究中就经常提到“China before China”的概念,亦即文字出现之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张海老师将通过这个时期的考古材料来描述早期中国的形成过程,他的讲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回顾考古界对于早期中国的研究历史,接着介绍中国考古学历构建的史前时空框架,最后重点关注陶器、玉器、铜器三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区域互动以及背后体现的时代变革。

 

4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7】孟庆楠:儒学视域中的经典塑造──《诗经》中的心性与教化

5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22】陈侃理:时间的历史——《史记》与太初改历

6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28】 秦岭:资源、技术与早期信仰——由良渚谈中国史前文明形成的基础

7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33】 郭永秉:先秦思想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偏好及其文本困境

8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1】田天:如何重建一场葬礼——西汉遣策的用法与读法

 

遣策是墓葬出土的随葬物品清单,也是一种直接与丧葬礼仪相关的出土文献。遣策的文字内容与勾画符号,遣策的载体、放置位置,以及它与其他随葬文书的组合关系,往往能够反映丧葬仪式的不同环节。西汉时代的遣策,应作为一批完整的礼仪类文献进行研究。细读遣策,有可能回到丧葬礼仪具体甚至琐细的行事现场,重建丧葬礼的流程,并由此理解西汉丧葬礼仪的变化。

 

 

文研读书

1纪要 |【文研读书11】夏文化考古:方法论、历史观与古史重建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新书研讨会

 

引言人:孙庆伟

主持人:徐天进

与谈人:李零、朱凤瀚、许宏、袁广阔、韩建业、陈胜前、严志斌、曹大志、常怀颖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本书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菊生工作坊

1纪要 |【菊生学术论坛04焉知死:古代墓葬研究的前沿与前瞻学术工作坊(上)

纪要 |【菊生学术论坛04焉知死:古代墓葬研究的前沿与前瞻学术工作坊(下)     

 

与谈人:常怀颖、郜向平、耿朔、李唯、李雨生、李志鹏、林永昌、刘瑞、刘未、沈睿文、孙庆伟、王芬、张吉、赵俊杰、郑嘉励

 

以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墓葬规模、棺椁制度和器用制度来探讨丧葬礼仪,进而总结社会礼制规律,人群区分,是考古研究古代社会较为成熟的方法,数十年来成果斐然。然中国考古学草创至今,已近九十年,对于以墓葬为基础材料所进行的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却少梳整。回望来路,有益前途。以实例对古代墓葬研究的若干理论性问题进行讨论,适当其时。

 

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拟于2017513-14日联合举办菊生学术论坛:焉知死——古代墓葬研究的前沿与前瞻学术工作坊。该工作坊将主要围绕以古代墓葬,梳理审视既往考古学研究的惯常理论、方法和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角度提出前瞻性的预判。

 

 

邀访学者论坛

1、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常怀颖:何来金镶玉——早期玉石器矿、作坊的发现与殷墟早期的绿松石镶嵌

2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许宏:三代、青铜时代考古纵横谈

3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张瀚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的结合能告诉我们什么?——一个早期多幕叙事的例子及其解读

4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李霖:文本·结构·经义——《毛诗》的经学世界

5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邓淑苹:何以万国玉帛” ——探龙山、二里头时期玉文化的形成与意义

6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华喆:图像·文本·理论——礼图与礼学研究

7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徐建委:早期中国的史料加工——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考察为中心

8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严志斌:巴蜀符号探索

9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苏芃:从司马迁到张文虎——《史记》文本的转续与更迭

10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郭永秉:《史记》先秦部分文本研究的前提性讨论——以学术界近年对《史记》的若干探索为例

11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藤田胜久:《史记》秦代史与北大汉简《赵正书》——秦、楚、汉的正统论

 

文研纪念

1纪要 |【北大文研纪念02】张政烺先生诞辰105

周年纪念座谈会


为纪念张政烺先生诞辰105周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考古文博学院、中华书局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张政烺先生学行展”,并于11月22日召集各位专家学者举行张政烺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座谈会,以寄托后辈学人对先生之敬爱与怀念,学习先生真诚求实的为人为学之精神。现特此转发座谈会纪要。


2017年11月22日,伴随“张政烺先生学行展”的开幕,张政烺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大静园二院208室召开。此次活动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会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华书局三家单位联合举办。座谈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先后致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马克垚、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林小安作主题发言。下半场自由发言,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李零主持,参与发言者有:中华书局资深编辑崔文印、刘宗汉,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绍棣、齐文心、萧良琼、常玉芝、胡振宇、黄正建、栾成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平、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以及逯钦立先生哲嗣逯弘捷、张政烺先生哲嗣张极人和张极井等。


 

2纪要 |【文研纪念05】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


陈梦家先生(1911-1966)是20世纪中国驰骋于文史两界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尤其在甲骨文、青铜器、汉简、明清家具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垂范今世,推为重镇。陈先生著作及手稿遗泽,新世纪以来由中华书局拟订计划陆续出版,迄今已出版陈先生著作多种,影响广远,意义重深。陈先生研究青铜器之重要著作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 及英文手稿“中国青铜器的一般研究”(系陈先生1944至194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所完成的英文稿)长期以来为世所重,然或罕见难觅。2004年以还,中华书局商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先生董其事,历凡十数年,或重新勘正图版考订校阅,或组织专门学者翻译雠校,今春始告蒇事。值此之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华书局组织此次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冀借此两书之出版,研讨、追述陈梦家先生之人生历程,从学术史角度以评价陈先生所取得之学术成就。

 

 

 


上一篇:科技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