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多文明互动与比较

E

点击下方讲座标题,阅览详细内容 

 

文研讲座

1纪要 |【文研讲座18Adam Roberts:当代世界民族主义者的复兴——基于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以及其他事例的探讨

2纪要 |【文研讲座25】荣新江:欧亚大陆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3纪要 |【文研讲座25】荣新江: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

4纪要 |【文研讲座31】约翰·贝恩斯:古埃及秘传知识、等级与仪式

5纪要 |【文研讲座31】约翰·贝恩斯:托勒密时期的身份表达:以女性传记为主的考察

 

托勒密王朝是希腊文化与埃及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隔离说占据学术界的主流,多数学者认为该时期是两种文化独立并存、没有深刻融合的双面社会。本报告使用身份表达这一术语,而不是贵族的自传或者贵族雕像中反映的文化心态,目的就是把文献资料与图像资料同时置于社会活动的背景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仪式环境中解读。研究文献的纸草学家和以图像资料为主体材料的艺术史专家,往往孤守自己的材料,将各种方法用到极致,只见局部和表象,而没有动态和历时的考察。

 

考察贵族的自传和雕像,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它们在陵墓或者神庙中的仪式功能,铭文和图像虽然是不同的表达形式,却同属一个体系,我们将以派特奥塞里斯(Petosiris)、狄奥斯库瑞迪斯(Dioskourides)等个案展开讨论。我们也应避免以现代人的自我身份意识去想象古代社会,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上百年后,埃及本土贵族已有了很强的接受和适应外来文化的能力。

 

6纪要 |【文研讲座33】王铭铭:莫斯论文明——兼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发

7纪要 |【文研讲座44】斎藤明:清辨之般若”——基于二谛的语境

8纪要 |【文研讲座45】肥田路美:附铭佛教雕刻的意义与课题

9纪要 |【文研讲座58】罗兰:非洲与中国的文明

10纪要 |【文研讲座59】孙歌: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11纪要 |【文研讲座60】王斯福:欧洲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形塑与文化计划

12纪要 |【文研讲座77】沈志华:再谈朝鲜战争:从信息沟通和情报认定看中美苏三国的决策

13、纪要 |【文研讲座78】塔玛·加布:影集与华服——进入非洲档案

14、纪要 |【文研讲座79】艾姗贝尔:丝绸之路上的日本

 

艾姗贝尔教授所著《丝绸之路上的日本》一书,为理解日本当前对于欧亚大陆(从中东到东亚的广大地区)的政策和看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日本的外交官、军官、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沿着丝绸之路前行,将日本纳入丝绸之路的巨大体系中,同时,他们也积极探索亚洲诸古代文明。这本书揭示了战前日本的泛亚洲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及蒙古独立之间相互纠葛的关系,并将它们纳入到帝国主义全球史的框架下进行考量。在同一时间,日本与奥斯曼土耳其、印度、埃及、伊朗、阿富汗、中国的联系交往,显示出一种对于世界主义和跨国主义的不连续的全球叙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们已经揭示出日本与亚洲其他民族在知识和政治上的相遇与互动,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印度境内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中国的蒙古人和穆斯林。

 

15纪要 |【文研讲座79】艾姗贝尔:全球化与土耳其的亚洲研究

16、纪要 |【文研讲座79】艾姗贝尔: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人眼中的奥斯曼土耳其与伊斯坦布尔

17纪要 |【文研讲座80】戴木德:南太平洋上的中国天文系统?——使顺应于的南岛扩张

18纪要 |【文研讲座81】大卫·阿米蒂奇:历史的多重视界——空间、时间和过去的未来

19纪要 |【文研讲座81】大卫·阿米蒂奇:作为海洋史的世界史——全球视域下的大西洋

20纪要 |【文研讲座81】大卫·阿米蒂奇: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21纪要 |【文研讲座87】杨建华:两河流域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文明之一,有最早的文字,并被看作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研究是国际上很早就予以关注的课题。本次报告首先按照两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介绍它们物质文化面貌,从中了解史前社会的聚落、房屋、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墓葬以及宗教遗存;然后基于这些原始资料,分析史前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家庭形态演变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手工业分工和等级的形成、宗教和记录系统的发展以及对文明起源的促进作用;最后探讨两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城邦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22纪要 |【文研讲座90】涂逸姗:丝绸之路——架起文化沟通之桥

23纪要 |【文研讲座90】涂逸珊:纪念死者的方式

24纪要 |【文研讲座90】涂逸姗:性别的文化构建与蒙古历史:一项关于性别的研究

25纪要 |【文研讲座91】孙歌:明治维新的思想史意义

26纪要 |【文研讲座116】颜海英:希腊世界的埃及魔法

27纪要 |【文研讲座119】刘迎胜:汉语的另一种书面语小儿锦”——历史、现状与研究

 

小儿锦是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流行的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其中还夹杂许多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和经堂用语专用词汇,同时,还有少量的当地方言汉字。围绕小儿锦的名称、产生背景、使用人群、拼写规则等问题,刘迎胜教授组织的课题团队先后赴郑州、西安、平凉、固原、同心、银川、张家川、兰州、西宁、循化、临夏、东乡等地从事实地调查,多有收获。本讲中,刘迎胜教授将把小儿锦纳入到广阔的历史文化变迁、民族迁徙的背景中加以考察。

 

28纪要 |【文研讲座123】林丰民:阿拔斯朝百年翻译运动与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29纪要 |【文研讲座124·文明之间系列讲座】昝涛:反思奥斯曼帝国的多样性

30、纪要 |【文研讲座127-1】迪迪埃·亚历山大:保罗·克洛岱尔与中国

31纪要 | 【文研讲座127-2】迪迪埃·亚历山大:1919-1930年间法国思想界的东西方之争

32纪要 |【文研讲座129】贾妍:神采幽深——流转在古代近东文明之间的青金石

33纪要 |【文研讲座136】王一丹:从《五族谱》看波斯人对欧亚诸民族的认知

34纪要 |【文研讲座141】林梅村:柔然与阿瓦尔考古调查——兼论6-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35纪要 |【文研讲座145-1John Collins:古犹太教中作为世界观的天启主义

36纪要 |【文研讲座145-2John Collins:古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中的迦南传统

 

 

文研论坛

1纪要 |【文研论坛04】比较政治文化视野下的中心与边缘

2纪要 |【文研论坛33】超越人间的社会——广义人文关系的方法论

3纪要|【文研论坛44“e考据与文史学门的新机遇

 

黄一农教授首先举了《红楼梦》中的一处例子。他说,百余年来红学研究者颇多,但近来,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到以往并未深入到的范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黛玉生病,宝玉宣称配一剂药,即能药到病除,这种药名为暖香丸。据1972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的《红楼梦》(以程乙本为底本)原文:“……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而此种语词、语境似乎不甚相合——黄一农教授认为此处标点有问题。对于这段话的标点问题,历来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分法,无法达成共识,也没有人能够拿出全面而确凿的证据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这也是许多领域目前都面临的困局。

 

黄一农教授说,利用对大数据的耙梳,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从一部古医书中找到这一配方。现在能够大概知道紫河车、带叶参、何首乌是什么,但各种资料库均不能查得茯苓胆除《红楼梦》之外的其他用例,这说明茯苓胆可能存在形误。黄一农教授梳理大数据后,发现存在一种形似茯苓胆的药材茯苓脂,而茯苓脂出现于许多诗词中,并且常与松根相关联——这说明,茯苓胆很可能就是茯苓脂之形误。事实上,《红楼梦》舒序本中的茯苓胆就作茯苓脂(也是唯一写作茯苓脂的版本),这使此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原文千年松根茯苓脂,指的就是千年松树根周围长出的茯苓脂。另外,龟大何首乌也不应断开。通过检索不难发现,古书记载,最好的何首乌为人形或动物形;因此,龟大何首乌指的正是大如龟、且像龟的何首乌。

 

黄一农教授指出,掌握知识库是必要的,但必须问对问题问好问题。对大数据进行耙梳还可以使我们发现,暖香丸的配方与一部古医书中秘传大补元圆的配方基本相同,而其所记载的对症也跟黛玉的症状相符,这进一步支持了此前的结论。此时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并没有大数据资料库的支持,那么这些关于药材的知识由何而来?黄一农教授此时强调了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我们能够利用到流传至今的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藏书目,而其中包含几十部医书,此本恰好在列。这提供了一项间接证据。

 

4纪要 |【文研论坛50】布鲁斯·卡明斯:反思美国区域研究

实录 |【文研论坛50】布鲁斯·卡明斯:反思美国区域研究

5纪要 |【文研论坛51】文明研究中的跨学科视角:方法及反思

6纪要 |【文研论坛61】日俄战争、东北亚与世界近现代史的转折——《日俄战争》新书研讨会

7纪要 |【文研论坛73】多元文明交融下的犍陀罗艺术

8纪要 |【文研论坛75】中国的印度研究:学术史、视野与问题

9纪要 |【文研论坛79】丝路研究与北大人:回顾与展望

10、纪要 |【文研论坛83】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探源

11纪要 |【文研论坛95】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迁徙与物种传播

12纪要 |【文研论坛100】胡语写本与文明传承

 

 

未名学者讲座

1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02】叶少勇:万法皆空”——佛教哲学中空观的起源与沿革

2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3】昝涛:政治权力与历史书写——民族主义的一个视角

3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4】贾妍:帝国图景——亚述浮雕的时空叙述与仪式表达

4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41】时光:伊利汗宰相眼中的中国——漫谈蒙元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在伊朗的传播

5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45】林丽娟:围城考——东方世界的希腊知识

 

钱钟书发表于1947年的小说《围城》中有两则家喻户晓的譬喻:“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结婚仿佛)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不论鸟笼还是围城,两则俗谚都分享类似的比喻方式,并藉之展现面对婚姻的两难处境,及婚姻具有的欺骗性。林丽娟老师指出,相似结构的婚姻譬喻曾在希腊、叙利亚、阿拉伯等文化传统中一再出现,而通过考察这些性格各异、却又彼此关联的传统,可以梳理出这一譬喻的可能源头及流变状况。





林丽娟老师首先探究了钱钟书本人掌握的材料,以及后世中国学者在钱氏基础上对婚姻譬喻的研究情况。据《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钱氏本人对这一俗谚的直接了解源于美国作家John Barlett的一本引语索引,其中摘录了四则喻体不同、结构相似的婚姻譬喻。随后,钱氏又从Pierre-Marie Quitard关于法谚的研究得知,围城俗谚可能来自阿拉伯世界。钱钟书之后,又有范旭仑先生依据大仲马之《东游记》,意识到这一格言可能典出阿拉伯世界。





通过爬梳文献,林丽娟老师寻找到六种包含类似譬喻的阿拉伯语著作,并追踪了这则譬喻藉助翻译运动和印刷术,从古典阿拉伯世界传入近代西方,并在西欧各国流行开来的传播脉络。在这些作品中,婚姻譬喻大都被归给哲学家苏格拉底,而譬喻里多将婚姻喻作渔网或鱼篓,而非英法作家笔下的鸟笼、围城或其它。随着12-13世纪阿拉伯世界到西欧的翻译运动展开,阿拉伯的智慧文集一度被介绍到欧洲,随后以多种译本的形式广为流传,并很可能影响了同时代欧洲类似题材的作品。如果翻检这一时期的欧洲书籍,会发现阿拉伯作家特有的渔网譬喻曾在西欧多国的早期出版物中出现,而由于有关女性和婚姻的著作在早期西欧极受追捧,这则譬喻也随之声名远播。但追根溯源的工作并未停止... ...


 

6、通知 |【未名学者讲座50】董昭华: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以日本近代发展为例

7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3】王利平:文明化与作为灵魂的民族文化——从涂尔干到土耳其主义的理论之旅

8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5】范晶晶:佛教譬喻、因缘文献从印度到中国的嬗变

9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9】樊星:发明巴西——混血身份的构建与危机

 

巴西如今以混血国度著称,但它对混血身份的认同与推崇却相对晚近。自1822年独立到20世纪初期,巴西知识分子一直将国内的多种族构成视为巴西国家建设的主要障碍。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吉尔贝托·弗雷雷、若热·亚马多等巴西思想家、文学家的主导下,混血性的积极意义逐渐得到认可,同时也作为纳粹人种论、种族隔离政策的对立面而受到称赞。自此之后,混血性一直在巴西身份认同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种族民主的神话在70年代就已经破灭,巴西人人都是混血儿的愿景却依旧存在。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印第安聚居地保护、昔日逃奴堡资产清算以及高校种族入学配额等政策的推行,巴西种族间的冲突愈发显现,建立一个同一的混血种族似乎也变得不再可能。本次讲座将从巴西思想及文学文本入手,回溯巴西混血身份的构建过程,并探讨巴西当前种族问题的争议与挑战。

 

 

邀访学者论坛

1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杨建华: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

2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孙歌:竹内好的亚洲观及其时代脉络

3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哈桑·法兹里·纳什:伊朗不远的过去”——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考古学到21世纪的历史考古学

 

 

多文明工作坊

1纪要 | 多文明工作坊第一期:张新刚、贾妍

2纪要 | 多文明工作坊第二期:王洪喆、陈侃理

3纪要 | 多文明工作坊第三期:林丽娟、付马、范晶晶

 

 

大学堂

1纪要 |【讲座】苏嘉塔·鲍斯:欧洲之后的亚洲——一个大陆的衰落与崛起

2纪要 |【讲座】苏嘉塔·鲍斯:印度洋地区的帝国与国家

3纪要 |【讲座】苏嘉塔·鲍斯:古吉拉特和孟加拉之间——对甘地和苏巴斯·鲍斯之间关系的再解读

4纪要 |【讲座】娜塔莉娅·波罗西玛克:俄蒙联合考古队对诺彦乌拉墓地匈奴贵族墓的研究

 

本场讲座将讨论蒙古国北部诺彦乌拉墓地的匈奴高等级墓葬。20052013年,俄蒙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联合发掘。该讲座将详细讨论该墓地葬俗、随葬品等问题,并将涉及匈奴历史与文化的关键问题。诺彦乌拉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拥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俄罗斯学者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曾对该墓地进行过调查与发掘。20世纪20年代,他率领探险队在蒙古北部调查并发掘了诺彦乌拉墓地的几座墓葬,出土了大量匈奴贵族的遗物。这些材料虽然已被卡米拉·特雷维尔和谢尔盖·鲁金科研究,但直到21世纪初仍然有一批学者对此问题深感兴趣。2006年,俄蒙考古队联合发掘了诺彦乌拉墓地20号墓。墓葬的形制是典型的匈奴墓葬:带墓道的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坑很深,墓壁有几层阶梯。虽然这座墓曾被盗掘,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惊世骇俗的器物。墓坑填土中发现了匈奴高等级墓中常见的中国马车。墓室内发现了神兽形象的金银质饰牌。特别有意思的是银质的盘状牌饰(phalar),饰有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情节——萨堤尔和阿尔忒弥斯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个盘状牌饰产于罗马帝国,可能属于在西亚作战的罗马军团士兵,之后作为战利品为匈奴贵族所拥有。此外,中国制作的漆耳杯也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上面的汉字对于判断墓葬的年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在诺彦乌拉墓地的发掘,还发现了相似的随葬品,包括中国、罗马、西亚地区制作的器物。这些遗物的发现,证明了匈奴贵族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曾广泛使用来自不同地区的物品。很明显,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初,匈奴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吸收了东方与西方文化成果。

 

5纪要 |【讲座】娜塔莉娅·波罗西玛克:诺彦乌拉墓地出土的纺织品研究

6纪要 |【讲座】娜塔莉娅·波罗西玛克:俄印联合考古队在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的调查成果

 

 


上一篇:科技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