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

C

点击下方讲座标题,阅览详细内容 

 

文研讲座

1纪要 |【文研讲座03】安德鲁·阿伯特:学术作为理念和学术作为日常工作

2纪要 |【文研讲座09】王笛:被遗忘的调查报告——《一个农村社团家庭》后面的故事

3纪要 |【文研讲座10】李伯重:停滞与创新——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

4纪要 |【文研讲座15】白谦慎:晚清文物市场与官员收藏活动——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

5、纪要 |【文研讲座17】汲喆:作为宗教实践的朝圣——在事实与隐喻之间

 

汲喆教授首先界定了研究问题,他指出20世纪的佛教史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佛教由出世向入世的转变。这一问题来自韦伯的佛教是一种出世的禁欲主义宗教,同新教相比,在面对资本主义时,佛教如何转型成为首要问题。他们往往接续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讨论宗教对政治、经济的参与,建立佛教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对话。但汲喆教授认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韦伯的讨论基于理性化资本主义的初始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后,加尔文教的特征不再突出;另一方面,从佛教自身来说,超验和现世的紧张关系亦非截然二分;更为重要的是,宗教应该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条理化和秩序化作出回应。由此说来,由出世到入世的讨论是简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宗教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它如何界定日常生活的价值。

 

接下来,汲喆教授用两个案例具体解释了这一问题。第一个案例是净慧法师和柏林禅寺对生活禅的推广。柏林禅寺是对现代社会持开放性态度的一个典型,它早在1992-93年便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净慧法师认为提倡生活禅,是试图在佛教众多的修持法门中选择一种既能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终极目的,又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的修行方法。在汲喆教授看来,生活禅是把日常生活审美化、伦理化了,它以非常现象学的方式描述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如诗如画的真善美,进入禅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出世的苦行便没有必要了。在他们的表述中,青山是禅,大地是禅;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也是禅,日常生活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禅是个体用意识和审美体验到的现实。更进一步,日常生活的价值和目标被交给每个个体,表达出强烈的自我规训: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自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通过对当下的思想保持反省性的关注,信仰的原则得以贯彻,对当下的强调,又使得日常状态掌握在主体的身体、意识和行动之中,克服了意义系统的断裂。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禅法取自于祖师禅,对传统的记忆也赋予了它宗教的价值。

 

6纪要 |【文研讲座17】汲喆:回到日常与重建当下——禅宗与现代人的自我建构

7纪要 |【文研讲座19】卜正民:测绘于浩淼之上 ——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

8纪要 |【文研讲座23】刘皓明:围绕着allegoria的中西诗论之争

9纪要 |【文研讲座32】默多克:机器的生命——下一代的网络

10纪要 |【文研讲座38】韩启德:医学是什么

11纪要 |【文研讲座40Adam R. Nelson:二战、冷战与军--大学复合体

12纪要 |【文研讲座41】法比亚尼:社会科学的分裂——糟糕透顶还是成果斐然?

 

本讲座主要是将两个认识论方面的工作联系起来:第一个工作主要是承认我们认知活动是复数的,具有多元性(不但是理论上,而且也在研究实践中也是如此);第二个工作是要为我们科研目标的内聚力以及知识生产过程中必要的相互交叉而辩护。我们所生产的知识,一部分是由认知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就是对象的历史维度(符合一种韦伯式的认识论),另一部分则是由知识本身的自反特性所决定的。事实上,我们的认知对象会返回来与我们对话,我们对客体做的观察也会对情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我所要做的看似自相矛盾的论断是一个盖里森式的:正是社会科学之缺乏认识上的统一性、其基本的无序性、以及其明显的巴别塔式各执一词的氛围才是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多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盖里森的论争也许可以引导我们更为正向地评估我们学科与日俱增的碎片化倾向。过去的四十年被人们概括为小研究的大量涌现,我们将之称为课题。这些小的、具体的研究还在扩展过程中,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同时,这其中最成功的课题之一,后殖民主义研究显示出了社会科学的霸权主义根源。如果我们的野心一旦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审视,我们又应当何去何从呢?

 

13纪要 |【文研讲座42】黄一农:《红楼梦》中的物质文化

14纪要 |【文研讲座42】黄一农:《红楼梦》与文学研究中的索隐传统

15纪要 |【文研讲座50】欧丽娟:宝黛钗关系新解

16纪要 |【文研讲座51】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北大立校120 ——反思与前瞻

17纪要 |【文研讲座52】科大卫:寻找正统——乡村里的儒与道

18纪要 |【文研讲座53】赵鼎新:历史和时间性(History and Temporality——中国社会科学的视野与话语

19纪要 |【文研讲座54】王缉思:当前国际秩序与世界政治趋势

20纪要 |【文研讲座57】吕植:三江源与游牧民的未来

21、纪要 |【文研讲座63】 彭慕兰:清代中后期中国的领土与人民之新定义

22纪要 |【文研讲座69】黄克武:由圣入凡 以人胜天——《天演论》与近代中国知识转型

23纪要 |【文研讲座84】茅海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24纪要 |【文研讲座86】郑振满:闽南侨乡的跨国文化网络——祠庙碑铭解析

25纪要 |【文研讲座95】俞可平:官本主义还是民本主义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学分析

习惯上,人们通常把中国传统社会当作封建主义社会、专制主义社会、君主主义社会或民本主义社会。俞可平教授试图用官本主义这一新的范式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他看来,官本主义就是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政治形态,在这种政治文化和社会政治形态中,权力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官本主义条件下,权力成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准,也是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属性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究竟是官本主义还是民本主义,它们两者是一种什么关系?俞可平教授将分别从传统中国的等级体系、荣誉体系、分配体系、礼仪体系、特权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六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

 

26纪要 |【文研讲座100】马敏:牛津藏马士曼文献及其相关学术研究

27纪要 |【文研讲座103】萧高彦: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严复时刻”——比较政治思想史的考察

28纪要 |【文研讲座106】伊莎贝·蒂罗:中间公众的存在与价值——一个民族志调查

29纪要 |【文研讲座111】林建华:中国大学教育——反思与未来

30纪要 |【文研讲座112】乔尔·米格代尔:公共性——融入与排斥

 

公共(Public)”一词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应用,譬如公众舆论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公众行为等等。在多数情况下,公共一词被当作形容词使用。然而我们需要把公共一词作为名词来研究。米格代尔教授在此次讲座中探讨了公共一词的深层含义并认为该词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不同部分之间以及社会与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公共意味着人们与谁交往、交往中遵循何种规则、如何表达相互冲突的利益,以及如何处理差异和纷争。在城市社会,日常行为的规则和话语逐渐形成。本次演讲提出并回答如下问题:谁制定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谁被排斥了?这些规则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31纪要 |【文研讲座115】乔秀岩:从《乡土中国》到经学史——“国民性论的启发

32纪要 |【文研讲座117】周黎安:经济学的制度范式与中国经验

33纪要 |【文研讲座120】方德万:豫湘桂会战——二战的转折点

34纪要 |【文研讲座120】方德万:抗战时期战场以外的中国——战时的日常生活

35、纪要 |【文研讲座125】戴锦华:对位与错格——五四与电影

36纪要 |【文研讲座131】刘世定:经济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两条不同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37、纪要 |【文研讲座132】柯雷:经典性、母语问题及其它——谈中国当代诗歌英译选本

 

作为文学体裁,诗歌外译多人选本(translation anthologies)很值得研究。中国当代诗歌英译多人选本是一个很特殊的个案,其原因有三:(甲)中国当代诗坛上存在较为激烈的内部争论、(乙)外国读者对中国当代诗歌的了解有限、(丙)在过去的几十年,选本编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已发生深刻的变化。笔者将以199020002010年代在英语世界出版的的多种中国当代诗歌选本为例,阐述上述观点。

 

38纪要 |【文研讲座138】白谦慎:信息、票号、运输——晚清收藏活动中的网络因素

39纪要 |【文研讲座139】周其仁:全球化——国别本位与市场本位

40、实录 |【文研讲座143】韩启德:科学与文明之问

 

 

文研论坛

1纪要 |【文研论坛02】尾崎文昭:周作人思想的分析试探

2访谈黄进兴: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

3纪要 |【文研论坛06】游离与独在——木山英雄学术思想座谈会

4纪要 |【文研论坛19】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   

5纪要 |【文研论坛27】社会底蕴与田野技艺

6纪要 |【文研论坛30】周锡瑞:大革命时期陕西革命运动之特殊性

 

201752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第三十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论坛以大革命时期陕西革命运动之特殊性为主题。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教授担任引言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主持论坛;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李零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应星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罗敏副研究员、李志毓助理研究员,文研院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徐晓宏助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徐进博士参与讨论。

 

周锡瑞教授认为,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到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方德万《从朋友到同事》一书的标题,共进社首先便是朋友之间的结合,注重友谊和感情方面的联系,以好友为同志。这种朋友同志关系,也是理解陕北革命起源的一种线索。陕西到北京求学的学生往往举行聚会,而聚会的场所则逐渐成为共进社的总部,并印刷发放了许多进步杂志。陕西当地的学生在关注新文化之外,也关心自己家乡的状况。早在共进会之前就有了《秦劫痛话》。学生们提倡民主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步的人生观,在他们眼里,陕西的形象尤其守旧,特别是同沿海的大城市相比,这使学生们提出了发展陕西的呼声。

 

除此之外,学生们提出了地方自治的设想,主张陕西人自己治理陕西。共进社的成员向来反对陕西当地横行的土匪和军阀,一度发动了驱刘运动,反对军阀刘镇华。共进社早期继承了儒家思想中重文轻武的成分,后期也展现了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军阀当政的时代特点。当时社会曾一度出现对军阀、土匪等有枪阶级的批评,和他们相对的是无枪阶级。在陕西话里,无枪无产相接近,但当时知识分子对阶级这个概念事实上一知半解,大都从政治势力的角度进行解释。对阶级斗争的讨论很常见,但并非马克思所提的阶级斗争,也没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加以解释。

 

7纪要 |【文研论坛31】应星:现代中国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8纪要 |【文研论坛34】华化与复兴——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互动

9纪要 |【文研论坛36】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

10纪要 |【文研论坛41】桑本谦:科技进步与中国的刑法革命

11纪要 |【文研论坛43】战争伦理修辞——二十世纪的东亚经验

12纪要 |【文研论坛45】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反思与探索

13纪要 |【文研论坛46】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南方经验与北方经验

14纪要 |【文研论坛49】天心:徐龙森的山水世界

15纪要 |【文研论坛58】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经济史学

 

20171220日下午,北大文研论坛第五十八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经济史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亚光担任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建波,文研院访问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楠,文研院访问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孙圣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管汉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郝煜出席并参与讨论。

 

16纪要 |【文研论坛59】王缉思:世界政治进步了吗?

17纪要 |【文研论坛62】从公主府到红楼——老北大的校园空间(1898-1952

18纪要 |【文研论坛64】周锡瑞:从社会史角度看陕甘宁边区的起源

19、纪要 |【文研论坛65】卫所的地方化与明清制度的延续性

20、纪要 |【文研论坛67】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21纪要 |【文研论坛68】叶启政:实证的迷思”——重估社会科学经验研究

22纪要 |【文研论坛70】老龄化与中国社会的未来

23纪要 |【文研论坛72】阅读史——理论、方法和实践

24纪要 |【文研论坛80】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融合

实录 | 陈映芳、伊沙白等: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融合

25、纪要 |【文研论坛8620世纪中国政治与知识分子

26纪要 |【文研论坛91】北大本科教育:自我诊断与发展评价

27纪要 |【文研论坛92】五四与现代中国

纪要 |五四与现代中国分论坛】五四与20世纪中国政治 / 五四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纪要 |五四与现代中国分论坛】五四与新思潮 / 五四与新文学

 

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北京大学一百年来思想文化的创造、学术传统的更新,都与五四有着各种各样的承续关系;而五四运动也深远地塑造着北大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思想传统,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和科学文化最为敏锐和坚韧的探索者、开拓者。回望五四,对五四的再评估与再诠释,意义非凡。有鉴于此,文研院于2019330日举办五四与现代中国学术论坛,邀请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相聚北大讨论交流。

 

 

未名学者讲座

1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04】郝煜:雍正朝火耗归公与国家能力

2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06】陆胤:从记诵讲授”——近代中国的读书革命

3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08】王洪喆:信息时代的人与机器——维纳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延伸

4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2】张长东:税收与国家权力的韧性

5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6】王娟:国族建设中的边疆”——近代康巴藏区的政治整合

 

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实践中,边政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既涉及在思想意识的层面上如何将华夏四夷共置于同一个天下体系中,也涉及在现实政治中如何处理中央集权体制与边疆少数族群政权的关系。时至晚清,中国开始从由多样化纽带联结的多族群帝国向追求内部同一性的现代国家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传统时代以羁縻为核心的边政原则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现代国家对边疆地区主张主权的合法性亦受到了民族主义话语的质疑。在新语境下,关于边疆民族的制度与争论具有了与传统时代相当不同的意涵,并构成了理解现代中国之形成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次讲座将以康巴藏区从清代初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之前的行政体制与文化措施变迁及相关争论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康巴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世居族群为藏族,是传统中国政治理念中典型的边疆地区。在清代,其东部隶属于四川省雅州府打箭炉厅,为土司辖地,西部隶属于西藏地方,为四大呼图克图领地。在清末改土归流和民国时期的边疆建设工程中,该地区逐渐被整合进新兴的民族-国家体制中。然而,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掌握地方传统权势的旧式土著精英”——土司和寺庙领袖——并未退出地方权力场域,同时,出身平民阶层但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新式土著精英亦涌现出来,参与进对地方权力的竞争。这使得该地区的政治整合及相关争论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内容,既包含有传统边政思想的遗产,又融入了现代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话语,并与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竞争联系起来。这次讲座期待能够通过对这个复杂过程的讨论,对阐释边政问题之于理解中国的意义有所启示。

 

6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19】席天扬:清代官僚选任与制度变迁——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7、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20】林小英:新政权的秩序与旧高校的谋生——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

8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21】车浩:理解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

9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23】田耕:金铁主义与现代国家——马克斯·韦伯支配学说的再考察

10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24】李力行:关于中国国有企业下放的研究

11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34】杜正贞:诉讼档案、民间文献与普通人的历史——龙泉档案研究的尝试

12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36】王彦晶:知识的逻辑——从哲学到人工智能

13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40】张春泥:离异家庭的孩子们

14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46】章永乐:维也纳体系最后的大国协调与清朝-民国连续性的创制

15、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47】张闫龙:企业的道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策略及其市场影响

 

随着商业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核心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超越道德、法律及公众要求的标准,进行商业活动时亦考虑到对各相关利益者造成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根基的理念为: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它要求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考虑对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社会责任活动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资源和能力,这些活动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市场价值的提升是企业管理者以及投资人的主要关注点。本研究基于最优区分理论,选择了证券分析师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市场价值。作为证券市场中关键的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和推荐评级是投资者的重要决策依据。该职业群体出具的研究报告和股票评级对证券市场中股价波动和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披露的信息够显著提升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本研究结合证券分析师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归纳式的定性研究,并且借助最新的传播学的概念网络模型分析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数据进行多维度量化分析,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证券分析师两阶段评估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的金融市场价值实现需要满足证券分析师的两个维度评估要求:首先,企业需要遵循目前国家政府或者相关社会机构出台的关于社会责任的行为规范,继而表现出企业的行为满足合规合法的要求。这种符合制度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才会吸引更多的证券分析师关注;其次,在满足了合规合法要求的基础上,企业通过设计和实施具有特色的社会责任活动,从而与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此满足证券分析师对于企业行为的市场价值要求,提升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推荐评级,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市场价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探索了以上理论适用的边界条件。

 

16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48】韩策:湘人江督格局与晚清政治

17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2】程凯: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1944《穷人乐》方向为案例

18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6】杨清媚:燕京学派的乡土社会转型方案——基于费孝通与林耀华的比较

19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57】张慧瑜:基层传播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的新闻治理经验

 

 

静园雅集

1纪要 |【静园雅集05】白谦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遭际——从吴大澂说起

 

 

邀访学者论坛

1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汲喆:世俗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宗教研究

2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罗祎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意识

3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高曼士:中式基督教风格——中国建筑本土化的主要工具

4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陈国球:陈世骧与抒情传统

5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袁一丹:沦陷下的表微之学——以北平辅仁大学为中心

6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孙秀林:一个城市,两个国家——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隔离

7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张治:钱钟书与西方神秘主义诗学

8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韩潮:严复与权利汉译的若干问题

9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赵刚:细读陈映真的小说《忠孝公园》

10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刘亦师:田园城市学说之思想来源及其全球传播与实践

11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高波:春秋与二伯——两个旧词汇在晚清的新运用

12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戴海斌:孟森与民初政治——以《赵凤昌藏札》为讨论线索

13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郑振满: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

14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陈映芳:在普遍论和特殊论之间——如何分析当下中国的家庭主义及家庭状况?

15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伊莎贝尔·蒂罗:民间重构社会共识的尝试——天津市公共聚会的研究

16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赵妍杰:家的消失——家庭在重构社会伦理中的地位

17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狄金华:管区组织的浮与沉 ——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的反思

 

 

书志学与书籍史系列

1纪要|【学术讲座】毕罗:孙过庭生平及其《书谱》——兼论写本与书法

2纪要 |【讲座】王家葵: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

 

 

菊生工作坊

1纪要|【菊生学术论坛03政教相维”——近代中国的制度因革与文教转型

2纪要 |【菊生学术论坛11】中兴惘然:中国近代史上的同光时代

3纪要 |【菊生学术论坛12】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多学科的视野

 

2018121日至2日,菊生学术论坛第十二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多学科的视野。本次论坛由文研院、商务印书馆、《开放时代》杂志社、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重庆、台湾等地的众多学科学者受邀出席并参与讨论。

 

开幕环节,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吴重庆分别致开幕辞。渠敬东老师指出,今天我们面临的知识危机,来自于20年来模仿最被简化的行为科学的方式,这使得我们严重脱离了社会经验的现实。显然,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他认为当今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家或者是人文学家,基本上是1968年末以来产生的一批学者。他们深受学生运动的影响,所以不像二战前的知识分子那样对人类最核心、最复杂的文明系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敬意。相反,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再配合美国学术体制中由基金会、政府和各财团构成的课题和项目制,就会出现今天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在价值观上带有严重的政治正确的导向,在研究模式上守着行为科学的假设,进而也在很大程度上疏离了对于本土的社会生活的了解。

 

渠敬东老师认为,对生活的感受、体悟以及对历史经验的认识,这些都无法单靠学研究模式习得,却是触发所有知识工作最重要的契机与灵感的来源。他认为,我们投入大量研究资源模仿别人的研究范式,却少有对于当今世界做实地研究的。这种情况既谈不上学术的繁荣,也谈不上对世界的理解。如果这样的学术体制不断再往前推进,学术生产会像房地产泡沫一样,而研究者也会在天上虚幻地着。

 

 

文研读书

1纪要 |【文研读书04】民国北京的城市书写与历史记忆——《重写旧京》研读会

2、实录 | 【文研读书06】李伯重等: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3纪要 |【文研读书09】十里八村:近代乡村社会与村民认知空间

4纪要 |【文研读书16】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传》研读会

 

2019413日下午,北大文研读书第十六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传》研读会。《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91月)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汉学讲座教授钱锁桥作引言,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风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毛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牛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丽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刘文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李珊出席并参与讨论。

 

林语堂先生是近代历史上与鲁迅、胡适齐名的著名文学家,有多年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他的精神遗产横贯中西,对新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也为跨文化交际与互动带来崭新的理解。

 

本次研读会的文本为钱锁桥教授所著的《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钱锁桥教授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汉学讲座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96年获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性、中西跨文化研究等。《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笔路延绵,涉猎广泛,根据林语堂先生的生平追溯其思想轨迹。作者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更是作为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角色的林语堂。

 

5纪要 |【文研读书19】传统中国的礼仪实践与社会形构——《礼仪下乡》研读会

 

 

大学堂

1、纪要 |【讲座】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信息地缘政治学

2、纪要 |【讲座】佩里·安德森:十九世纪列强的队内协调与对外干涉机制

3、纪要 |【讲座】佩里·安德森:霸权会在21世纪终结吗?

4纪要 |【讲座】罗伯特·帕特南:何为社会资本?——从《让民主运转起来》到《独自打保龄》

5纪要 | 【讲座】杨-维尔纳·穆勒:民主制真的处于危机之中吗?

 

许多观察家认为如今民主制正处在危机之中,无论是理想中的民主制还是现实存在的政权形式都是如此。本次讲座将批判性地探讨这些论断,并特别关注诸多此类论断在背景预设上的缺陷。本次讲座也将批驳那些认为自由主义与民主制正在分道扬镳,民主参政应当被限制的观点,但穆勒教授将提出两个对民主制来说非常严峻但并非不可克服的结构性挑战:中间权力(党派与媒体)的危机,与穆勒教授所称为的社会契约的破损边缘

 

6王德威:鲁迅、韩松与未完的文学革命——“悬想神思

 

 

文研纪念

1纪要 | 回顾与展望: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90周年纪念论坛


一百多年以来,北京大学引领思想与学术的新潮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1927年,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首次呼吁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它也是中国学者开始科学意义的西北考察的里程碑,在维护中国主权、开展西北考察等方面,开中国学术之先河。首批10位中方团员,北京大学参加者达7人。他们从红楼发轫西行,显示着新文化运动在丝绸之路上引领中国学术潮流的重要信息,也开始了北京大学丝绸之路研究的漫漫征程。值此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包括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纪念展以及跨学科论坛,追怀前辈学人的开拓精神,共话丝绸之路研究的今昔与未来。

 

 

1

1乡村建设及其艺术实践学术研讨会

乡村建设及其艺术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实录(上)

乡村建设及其艺术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实录(下)

2、纪要 |【学术论坛】 抒情传统的流播与回应

3、纪要|回首我们的知识道路研讨会

4纪要文研三周年】思想史与艺术史

5、纪要文研三周年】文学与法学

6、纪要文研三周年】考古学与人类学


 

 

 


上一篇:科技与艺术
s